精品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天堂成人片av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影视内衣,国产肉体xxxx裸体137大胆,性欧美大战久久久久久久久

媒體/合作/投稿:010-65815687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發郵件

 為助力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谷騰環保網隆重推出《環保行業“專精特新”技術與企業新媒體傳播計劃》,七大新媒體平臺,100萬次的曝光率,為環保行業“專精特新”企業帶來最大傳播和品牌價值。

    
谷騰環保網 > 知識堂 > 正文

環境相關專業術語及名詞

更新時間:2013-01-10 10:15 來源: 作者: 閱讀:7336 網友評論0

一、環境基本詞匯

 1.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

 2.清潔生產:是指不斷采取改進設計、使用清潔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進的工藝技術與設備、改善管理、綜合利用等措施,從源頭削減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或者避免生產、服務和產品使用過程中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以減輕或者消除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危害。

 3.清潔能源:指消耗后不產生或很少產生污染物的可再生能源,以及采用清潔能源技術處理后的化石能源(如清潔煤、清潔油)。

 4.綠色GDP:指綠色國內生產總值,是對GDP指標的一種調整,為扣除經濟活動中投入的環境成本后的國內生產總值,是用以衡量各國扣除了自然資產(包括資源環境)損失之后的新創造的真實的國民財富總量的核算指標。

 5.生態補償:指通過對損害(或保護)資源環境行為進行收費或收稅(或補償),提高其行為的成本(或收益),從而激勵損害(或保護)行為的主體減少(或增加)因其行為帶來的外部不經濟性(或外部經濟性),來達到保護資源的目的。

 5.生態功能區劃:指根據區域生態環境要素、生態環境敏感性與生態服務功能空間分布規律,將區域劃分成不同生態功能區的過程。

 6.中水回用:中水這個詞出自日本,取介于上水和下水之間的意思,是指生活污水經過處理后,達到規定的水質標準可在一定范圍內重復使用的非飲用水。

 7.“十五小”企業:指1996年《國務院關于加強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明令取締關停的十五種重污染小企業,包括小造紙、小制革、小染料、土煉焦、土煉硫、土煉砷、土煉汞、土煉鉛鋅、土煉油、土選金、小農藥、小電鍍、土法生產石棉制品、土法生產放射性制品、小漂染企業等。

 8.“新五小”企業:指國家經貿委、國家發改委限期淘汰和關閉的破壞資源、污染環境、產品質量低劣、技術裝備落后、不符合安全生產條件的企業,包括小水泥、小火電、小煉油、小煤礦和小鋼鐵企業等。

 9.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根據一個地區(區域或流域,以下同)的環境特點和自凈能力,依據環境質量標準,將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在環境承載能力范圍之內。

10.排污權交易:指對污染物排放進行管理和控制的一種經濟手段,是一種以市場為基礎的控制策略。

 排污申報登記要求向環境中排放污染物的單位和個體工商戶,按照國家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規定,向所在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環境監察機構申報正常作業條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數量、濃度(強度)和與排污情況有關的生產、經營、治污設施等情況,以及排放污染物有重大改變時及時進行申報的過程。

11.排污收費制度:是我國環境管理的一項基本制度和促進污染防治的一項重要經濟政策。

 12.排污許可制度:指以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為基礎,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企業排污的種類、數量、性質、去向、方式等實行審查許可的制度。

 13.排污許可證:在控制特定環境中允許受納污染物總量的基礎上,由政府或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排污單位申請承諾的排污條件加以認可后頒發允許排污的法定證明。

 14.建設項目環境管理:環境保護部門根據國家的環境保護產業政策、行業政策、技術政策、環境規劃布局和清潔生產要求及專業工程驗收規范,運用環境預審、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管理制度對一切建設項目依法進行的管理活動。

 15.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在指定時期內,綜合經濟、技術、社會等條件,通過向排污源規定分配污染物允許排放量,將一定空間范圍內污染產生的污染物總量控制在環境質量容許的限度內而實行的一種污染控制方式。

 16.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簡稱環評):指在開發建設活動前,對建設項目的選址、設計和建成投產使用后可能對周圍環境產生的不良影響進行調查、預測和評定,提出防治措施,并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報批的法律制度。

 17.環境容量:是指在不影響環境的正常功能或者用途的情況下,環境承受污染物的最大容許量或者能力。由于在濃度控制的條件下,沒有考慮環境的納污能力,即使污染源全都達標排放,仍然可能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所以提出了環境容量的概念,采取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的辦法,保證污染物的排放不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

 18.國控重點污染源:為加強對重點污染源的監督管理,依據環境統計數據,經與各地反復核對,篩選出各地區廢氣、廢水的重點污染企業和需要重點監管的城市污水處理廠,原則上以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占全部企業排放量65%以上的企業為基礎確定國控重點污染源。(注:省控重點污染源為占全省主要污染物工業排放負荷65%的污染源和城市污水處理廠)

 19.環境監督性監測:在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授權下由其所轄監測部門依法對所轄地區各有關單位排放污染物的情況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監測的行為。

 20.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對污染源排放進行自動監測與監視的設施,它由自動監控設備和監控中心組成。(注:自動監控設備是在污染源現場安裝的用于監控、監測污染物排放的儀器、流量(速)計、污染治理設施運行記錄儀和數據采集傳輸儀等儀器、儀表,是污染防治設施的組成部分;監控中心是環境保護部門通過通信傳輸線路與自動監控設備連接用于對重點污染源實施自動監控的計算機軟件和設備等。)

 21.環境監察: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環境監察機構在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領導下,依法對轄區內一切單位和個人履行環保法律法規,執行環境保護各項政策、制度和標準的情況進行現場監督、檢查、處理的行為。

 22、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

 23、環境保護: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障經濟社會的餓持續發展而采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其內容主要有:(1)防治由生產和生活活動引起的環境污染;(2)防止由建設和開發活動引起的環境破壞;(3)保護特殊價值的自然環境。

 24、環境應急:針對可能發生或已發生的突發環境事件需要立即采取某些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動,以避免事件發生或減輕事件后果的狀態,也稱為緊急狀態,同時也泛指立即采取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動。

二、環境污染相關詞匯

 1.酸雨:是指pH低于5.6的大氣降水,包括雨、雪、霧、露、霜。由于空氣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溶于水后使水變成弱酸性,因此大氣降水通常情況下就具有一定的酸性。但是正常降水的pH不會低于5.6。

 2.顆粒物:大氣中或氣流中極細微的固體顆粒物。它是一項綜合指標,用以表示氣流中具有不同化學組成的細微固體顆粒物的濃度。

 3.總懸浮顆粒物:是指漂浮在空氣中的固態和液態顆粒物的總稱,其粒徑范圍約為0.1.100微米。

 4.可吸入顆粒物(PM10):通常把粒徑在10微米以下的顆粒物稱為PM10,又稱為可吸入顆粒物或飄塵。可吸入顆粒物(PM10)在環境空氣中持續的時間很長,對人體健康和大氣能見度影響都很大。

 5.分貝(dB):分貝是聲壓級單位,記為dB。用于表示聲音的大小。1分貝大約是人剛剛能感覺到的聲音。適宜的生活環境不應超過45分貝,不應低于15分貝。

 6.PH值:是氫離子濃度指數的簡稱。溶液酸堿度的一種表示方法。酸性溶液的pH值小于7,溶液的酸性越強,pH值就越小,堿性溶液的pH值大于7,溶液的堿性越強,pH值就越大。

 7.化學需氧量(COD):又稱化學耗氧量,用強氧化劑——重鉻酸鉀或高錳酸鉀,在酸性條件下將有機物氧化為水和二氧化碳時所測出的耗氧量;它是用以表征廢水特性的一項綜合指標,COD的數值越大,則水體污染越嚴重。一般沽凈飲用水的COD值為兒至十幾mg/L。

 8.生化需氧量(BOD):表示在氧條件下,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單位體積水中有機物所消耗的游離氧的數量;用于定量表示廢水中生物降解物質進行氧化所需要的氧量的一項指標。水中有機物愈多,水的BOD就愈高。實際工作中以20℃溫度下培養5日后l升水樣中消耗溶解氧的mg數來表示,稱五日生化需氧量,縮寫為BOD5。

 9.二氧化硫(SO2):是一種無色的中等刺激性氣體,主要來自燃燒含硫燃料。空氣中的二氧化硫大部分來自發電(燃煤電廠)及工業生產(燃煤鍋爐)過程。吸入二氧化硫可使人類的呼吸系統功能受損,加重呼吸系統疾病(尤其是支氣管炎)及心血管病。

 10.難降解有機污染物:亦稱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一般分成三類:農業用化學品(殺蟲劑)、工業用化學藥品和工業過程及固體廢棄物燃燒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

11.總需氧量(TOD):指有機物完全被氧化的需氧量;

12.總有機碳(TOC):表示污水中有機污染物的總含碳量;

 13.懸浮物(SS):通過過濾法測定的,濾后在濾膜或濾紙上截留下來的物質;它包括不溶于水的泥砂,各種污染物,微生物及難溶無機物等水中的固體污染物。

14.溶解氧(DO):是指溶解在生活污水或其他液體中的分子氧的量。

 15.有機污染物:是指以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氨基酸等形式存在的天然有機物質及某些其它可生物降解人工合成的有機物質。這些有機物質主要來自生活污水和一部分工業廢水。水中的有機物始終是造成水體污染最嚴重的污染物,它是水變質、變黑、發臭的主要罪魁禍首。一般用生物處理方法是除去水中有機物最經濟有效的手段,特別是對BOD含量較高的有機廢水,采用生物處理的辦法更為適宜。

 16.油類污染物:油類污染物主要來自含油廢水,當水體含油量達O.0lm∥L可使魚肉帶有一種特殊的油膩氣味而不能食用。水體中的油量稍多時,在水面上形成一層油膜,使大氣與水面隔絕,破壞了正常的充氧條件,導致水體缺氧;油膜還能附著于魚鰓上,使魚類窒息而死;

 17.生物污染物:是指廢水中含有的有害微生物。生活污水、制革廢水、醫院廢水中都含有相當數量的有害微生物,如病原菌、炭疽菌、病毒及寄生性蟲卵等。

 18.營養物質污染:是指N、P、K等營養物質引起的污染。在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影響下,大量的有機物和化肥用量的50%以上未能被作物吸收利用的N、P、K等營養物質大量進入河流、湖泊、海灣等緩流水域,引起不良藻類和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體溶解氧含量下降,水質惡化,魚類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這種現象叫富營養化。水體出現富營養化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因占優勢的生物顏色不同,水面往往呈藍色、紅色、棕色、乳白色等。這種現象在江河湖泊中稱為水華,在海洋中則稱為赤潮。

 19.重金屬污染:密度在5以上的金屬統稱為重金屬,如金、銀、銅、鉛、鋅、鎳、鈷、鎘、鉻和汞等45種。從環境污染方面所說的重金屬,實際上主要是指汞、鎘、鉛、鉻以及類金屬砷等生物毒性顯著的重金屬,也指具有一定毒性的一般重金屬如鋅、銅、鉆、鎳、錫等。目前最引起人們注意的是汞、鎘、鉻等。由重金屬造成的環境污染稱為重金屬污染。

 20.固體廢物處置:將固體廢物焚燒和用其他改變固體廢物的物理、化學、生物特性的方法,達到減少已產生的固體廢物數量,縮小固體廢物體積,減少或者消除其危險成份的活動,或者將固體廢物最終置于符合環境保護規定要求的填埋場的活動。

 21.危險廢物: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或者根據國家規定的危險廢物鑒別標準和鑒別方法認定的具有危險特性的廢物。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

關于“環境相關專業術語及名詞 ”評論
郵箱: 密碼: 新用戶注冊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谷騰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2022’第九屆典型行業有機氣(VOCs)污染治理及監測技術交流會
2022’第九屆典型行業有機氣(VOCs)污染治理及監測技術交流會

十四五開篇之年,我國大氣污染防治進入第三階段,VOCs治理任務…

2021華南地區重點行業有機廢氣(VOCs)污染治理及監測技術交流會
2021華南地區重點行業有機廢氣(VOCs)污染治理及監測技術交流會

自十三五規劃以來,全國掀起“VOCs治理熱”,尤…

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5月31日,在經歷了廣泛征求意見、充分調研論證、反復修改完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