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魚事件中污染源廢水對魚類急性毒性及誘變微核的研究
摘要:為了研究2006年9月廣州郊區某魚塘因化工企業污染源廢水進入而導致大量死魚事件中魚類死亡原因,用斑馬魚(Brachydanio rerio)和蠶豆(Vicia faba)根尖對污染源廢水及魚塘水分別進行了魚類急性毒性試驗和蠶豆根尖微核試驗。污染源廢水和魚塘水的96hLC50分別為1.69%、23.95%,污染源廢水和魚塘水的微核率分別為27.8‰、13.7‰,污染源廢水和魚塘水的COD、BOD、石油類、氨氮、總磷等均出現超標情況,其中氨氮、苯胺、石油類污染物嚴重超標。監測結果表明,以氨氮污染為主的污染源廢水是導致死魚事件的主要原因,廢水對蠶豆根尖微核率的形成具有顯著性影響,可能存在潛在的致突變性危險。
關鍵詞: 魚類急性毒性; 微核; 廢水; 死魚事件
近年來,隨著環境條件的惡化和水質污染情況的加重,生活在這些水體中的魚類對突發性污染事故比較敏感,因此突發性的污染事故往往在河流、湖泊和水庫等水體中導致死魚事件,死魚事件在水污染事故中占有很重要的比例。對死魚事件的仲裁監測,目前各級環境監測部門多習慣于采用常規的理化分析方法,來表征水質污染現狀。
詳細內容請查看附件部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
如果需要了解更加詳細的內容,請點擊下載 201211051323597865.zip
下載該附件請登錄,如果還不是本網會員,請先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