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在環境中的作用
摘 要:新時期,水土保持實則是指對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預防和治理措施。水土保持對于發揮水土資源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發展山區、丘陵區和風沙區的生產和建設,整治國土、治理江河,減少水、旱、風沙等災害,維持生態系統平衡,具有重要意義,使得環境資源獲得有效的保持、改善以及合理地使用等等,一方面有效地保護了土地生產力,另一方面也將水土資源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獲取較好的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文章試研究和分析水土保持在環境中的作用,
關鍵詞:水土保持;環境;作用;重要性
水土保持又稱為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防治水土流失,其深層含義實則指的是對自然因素或人為活動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預防和治理措施,主要有植物措施(如水保造林、水保種草、水保耕作等)和工程措施(如坡面工程、溝道工程、擋墻工程等)。通過各種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經營管理措施,防止水分和土壤流失的綜合性科學技術。防治水土流失,保護、改良與合理利用水土資源,提高土地生產力,才能建立良好生態環境的事業。
一、水土流失現象
(一)成因
現今,水土流失現象日益嚴重,其成因不乏有歷史因素在內,還包括一系列的自然因素以及人為因素等等。
首先,自然因素其主要是指在水力、重力、風力等外營力的作用下,水土資源和土地生產力的破壞和損失。包括土壤侵蝕及水的流失。
其次,人為因素則是指人類對土地的利用,特別是對水土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和經營,使土壤的覆蓋物遭受破壞,裸露的土壤受水力沖蝕,流失量大于母質層育化成土壤的量,土壤流失由表土流失、水土流失而至母質流失,終使巖石暴露,造成了水土流失現象的出現。
(二)危害
1、水土流失容易造成地面的完整性缺失。
水土流失中的溝蝕是造成地面完整性缺失的關鍵因素,例如,在黃河流域的黃土高原地區的很多地方,溝頭以每年平均前進三米的速度將地面進行破壞性的切割,破壞其完整性,很多地方將近一半的地面都已經呈現溝壑狀。因此,造成地面完整性缺失是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的關鍵因素。
2、水土流失會造成土壤肥力衰退,耕地逐漸減少,土地退化現象加劇,進而嚴重影響工農業生產生活。
3、水土流失還會對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造成嚴重的影響。
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泥沙下泄,淤積山塘、水庫,降低了這些水利設施的蓄水功能,影響了水資源的開發利用。
此外,水土流失還會致使泥沙淤積,加劇洪澇災害,甚至影響交通運輸。由此造成的生態環境惡化,直接加劇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貧困。
二、水土保持工程的相關措施及特點
(一)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
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包括三個方面: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蓄水保土耕作措施。
1、工程措施
指防治水土流失危害,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而修筑的各項工程設施,包括治坡工程(各類梯田、臺地、水平溝、魚鱗坑等)、治溝工程(如淤地壩、攔沙壩、谷坊、溝頭防護等)和小型水利工程(如水池、水窖、排水系統和灌溉系統等)。
2、生物措施
指為防治水土流失,保護與合理利用水土資源,采取造林種草及管護的辦法,增加植被覆蓋率,維護和提高土地生產力的一種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包括造林、種草和封山育林、育草。
3、蓄水保土耕作措施
以改變坡面微小地形,增加植被覆蓋或增強土壤有機質抗蝕力等方法,保土蓄水,改良土壤,以提高農業生產的技術措施。如等高耕作、等高帶狀間作、溝壟耕作少耕、免耕等。 開展水土保持,就是要以小流域為單元,根據自然規律,在全面規劃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合理安排工程、生物、蓄水保土三大水土保持措施,實施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從而達到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水土保持是一項適應自然、改造自然的戰略性措施,也是合理利用水土資源的必要途徑;水土保持工作不僅是人類對自然界水土流失原因和規律認識的概括和總結,也是人類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能力的體現。
(二)水土保持的特點
水土保持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系統工程,水土保持工作主要有4個特點:
1、科學性,涉及多學科,如土壤、地質、林業、農業、水利、法律等。
2、地域性,由于各地自然條件的差異和當地經濟水平、土地利用、社會狀況及水土流失現狀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手段。
3、綜合性,涉及財政、計劃、環保、農業、林業、水利、國土資源、交通、建設、經貿、司法、公安等諸多部門,需要通過大量的協調工作,爭取各部門的支持,才能搞好水土保持工作。
4、群眾性,必須依靠廣大群眾,動員千家萬戶治理千溝萬壑。
三、水土保持在環境中的作用
水土保持不單單指的是對土地資源,還包括水資源等一系列的環境因素。保持(conservation)的內涵不只是保護(protection),同時還包括改良(improvement)與合理利用(rational use)。因此,不能把水土保持理解為土壤保持、土壤保護,更不能將其等同于侵蝕土壤控制(soil?erosion?control)。一定意義上來講,水土保持是自然資源保育的主體。
(一)有效調節地表徑流,減少坡地徑流損失,提高土壤透水性及持水能力。
(二)有效提高土壤的抗蝕性,減少水、旱、風沙等自然災害,保證水土保持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有效增加植被覆蓋率,提高植被的防護作用,進而營造水土,保持林草。
(四)有效保護和改良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
實踐證明,開展水土保持工作是山區生態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第二次水土流失普查結果現實,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高達365萬平方公里,其中水蝕面積高達165萬平方公里,風蝕面積191萬平方公里,水蝕風蝕交錯帶26萬平方公里,有很多地方還存在大量的重力侵蝕。據統計,從《水土保持法》頒布后的1991年到2002年,全省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36萬平方公里,全省開展重點治理的903小流域,有426條達到了部頒標準,通過了驗收,其中有5個示范縣、91條示范小流域作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十、百、千""示范工程(1999年水利部、財政部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選擇10個城市、100個縣、1000條小流域作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示范工程,簡稱""
十、百、千""工程),通過了水利部的驗收,被水利部、財政部聯合命名表彰。凡經過綜合治理的小流域,林草覆蓋率均達到宜林宜草面積的80%以上,植被覆蓋率普遍提高20-40%,緩洪攔沙效益達60-80%,水土流失得到了基本控制治理區農民收入增加30%以上。全省通過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興修的各類水利水保工程的總攔洪蓄水能力達3.6億立方米,每年平均攔沙保土1億噸以上。水土流失治理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
總結:
水土保持是環境獲取良性發展的生命線,是國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通過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等水土保持措施,層層設防,節節攔蓄,增加地表植被,可以涵養水源,調節小氣候,有效地改善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基礎條件,減少水、旱、風沙等自然災害,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
參考文獻:
[1] 何君, 陳晞, 張秋陽, 張茜. 水土保持的環境效應及其評價[J]. 吉林農業科學, 2009,(04)
[2]劉巧蓮. 淺談水土保持監測工作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重要性[J]. 科學之友, 2011,(01) .
[3]王鐵錘,趙秀梅,任娜. 新時期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 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 2010,(03) .
[4]尚夢平. 深入貫徹新《水土保持法》 努力做好新時期水土保持工作[J]. 山東水利, 2011,(02) .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