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國家環境保護部和國土資源部聯合發布了《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土壤污染數據終于從國家“秘密”走進公眾視野。
作為一個新興行業,關于土壤修復的國家政策法規還不健全,只能是起步階段。國家層面對這個行業的企業資質沒有硬性規定,準入門檻低,導致行業從業人員魚龍混雜,良莠不齊。而與此同時,地方有關部門在管理土壤修復市場時,卻往往將其與一般性的土方工程相提并論,淡化甚至抹煞了應有的土壤修復工程應有的較高技術含量。土壤污染報告的出臺應看做是一個非常強的信號,為土壤污染治理相應法規出臺奠定基礎。
據專家估算,2013年,土壤修復的市場空間為38億元,2014年會達到100億元,預測到2015年全國會有200億~300億元的市場釋放。
4月28日,中國環保產業“西山論壇”第二期——土壤污染修復市場與政策在北京西郊賓館召開,會議由中國環保產業協會重金屬治理與土壤修復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劉陽生主持。中國環保產業協會副秘書長滕建禮出席了會議。北京高能時代環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建工環境修復股份有限公司、中節能六合天融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凱天重金屬污染治理工程有限公司、青島新天地環境保護有限公司、北京市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省地質工程勘察院及中國環境報的代表參加了本次論壇,與會代表們對圍繞土壤修復這個新興行業面臨的標準、資質、監管、自律和商業模式等難題進行了深入討論并提出了有建設性的意見建議。【點擊更多】
行業的發展要靠大家。我們在每個企業自律的基礎上一定要加強團結。土壤修復的產業鏈很長,不可能有一個企業把整個產業鏈全打通。每個企業一定要明確自己的優勢和定位,大家開誠布公合作,才能把這個產業鏈做大、做好。 【詳細】
重金屬污染土壤的修復面臨著一個比較重要的標準缺失,就是處置后土壤的去向。土壤處置完了后可以做什么用?是進填埋場還是再利用。這方面國外有比較好的經驗,但我們現在沒有。需要國家制定相應的標準規范。 【詳細】
現有不管是市政工程還是環境工程的資質,對于土壤修復來說,都不能很好地體現企業的技術能力。由協會牽頭,從行業的特征方面提出一個比較合適的資質,設置一定的技術門檻,對于規范這個行業整體的健康發展是一個很好的途徑。 【詳細】
土壤修復耗資巨大,光靠國家有限的資金治理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商業模式對于未來的土壤修復產業非常重要。現在棕地的模式用的比較多,但農村土壤修復項目采取什么樣的商業模式呢?能不能通過長期的修復技術來降低修復成本,進而解決這個問題? 【詳細】
土壤修復現在需要住建部門的資質。比如施工許可證,要求高空作業的安全證,搭腳手架的有多少人。可土壤修復企業有幾個需要爬高?土壤修復除了表面的挖土方外,后面有大量看不見的工作,那才是土壤修復的靈魂。沒有靈魂,把土從這里挖到那里去有意義嗎?那個就不叫環保工程。 【詳細】
過去老人講最怕的就是動土,因為土打開了以后,不可預見的東西就看到了。所以前期地勘和場調是非常重要的,你充分分析好了以后,再照方抓藥,下藥的時候就明白了。沒有地勘和場調就招標,一旦開工以后,發現跟開始招標的情況完全不一樣,地表層、地下層幾層的污染物跟原來想像的不一樣,成本也不一樣,企業壓力就很大了。 【詳細】
土壤修復怎么做,土壤的骨架,水的介質,水和土壤之間的關系,有很多學科,影響污染物怎么運動,怎么遷移和發展規律,從背景值到現狀,到未來的趨勢,要做這些方面的研究。要通過地質環境、水文地質的背景建立模型,才能夠搞清楚。把這第一階段診斷做好了,咱們接下來的環境工程怎么治病也就清楚了。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