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一家環保企業的崛起
來源:河北新聞網 閱讀:7113 更新時間:2016-01-08 15:48幾年來,河北鐵腕治污,出臺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提出50條措施改善全省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減煤、治企、降塵、控車、增綠。這項協議的簽訂,也意味著先河環保這家空氣質量監測設備生產企業,邁向了大氣污染治理領域。
閱讀提示
霧霾籠罩大地,生活被深刻改變。
把PM2.5納入空氣質量監測范圍,對過剩產能的大規模壓減行動,組建環保警察隊伍,把環境污染治理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框架,實施新版《環境保護法》……過去五年,為生態治理所采取的舉措全面在河北實施。
在一場力度空前的生態治理中,河北先河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先河環保),一個曾經名不見經傳的環保科技企業,也迅速成長為業界翹楚。先河環保的發展路徑,折射出河北生態治理尤其是大氣污染治理走過的軌跡。
“十二五”已然畫上句號,透過重重霧霾,滿懷對藍天的期待,治霾,已經成為政府的職責,企業的義務,乃至每一個公民都應付出的努力。
河北先河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SMT生產線全景。(先河環保提供)
“捕”霾,從PM2.5納入標準始
2015年12月22日上午11時,河北省氣象臺發布霾紅色預警信號,這是該制度建立以來我省首個霾紅色預警。
車輛限行,工地停工,企業停產限產,人們出門要戴上口罩,回家就打開空氣凈化器……社會生活已被深刻改變。
石家莊市高新區湘江道251號,先河環保新建的空氣質量監控中心內,工作人員正緊盯屏幕,努力從一組組實時數據中找到室外“灰色魔鬼”的生成與變化規律。
支持這個霾紅色預警的空氣監測數據全部來自于先河環保生產的監測設備——我省11個設區市和100多個縣級環境空氣監測站建設項目,全部采購了該公司的產品。
但先河環保的成績單并非一直優異。2010年11月該公司在創業板上市,2011年營業收入卻下降14.64%,營業利潤下降17.10%。
那一年,“十二五”剛開局,《環境空氣質量標準》正在修訂,PM2.5和臭氧尚未列入監測……在2015年談起“霾”,談起PM2.5,人盡皆知。但在那一年,大多數中國人對這兩個詞匯還很陌生。
那一年,籠罩京津冀上空的霧霾久久不散,一場關于PM2.5的爭論從網絡發起,引發了全民對于可吸入細顆粒物的關注,最終推動環保部在修訂上述標準時增加了PM2.5等3個參數。
2012年,國務院提出,要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以及直轄市和省會城市開展細顆粒物(PM2.5)等項目監測。
同年的6月1日,石家莊等省內七市率先公布PM2.5數據,11月各設區市全面按新標準開展監測。2013年至2014年,全省縣(市、區)先后加入這一行列。
早就在技術和產品研發層面做足了準備的先河環保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截至“十二五”末,其營業收入和利潤每年均保持百分之二三十的增長。
先河環保自主研發的PM2.5監測儀,能分辨出直徑為頭發絲二百分之一的細顆粒物,這家始建于1996年的民營科技公司,成了專業“捕”霾者。
“霾”,這個難寫難認的漢字成為社會的高頻詞后,人們開始關注其從何而來。而人們對霧霾成因及監測指數的關注,折射出的是對健康生活的關切,由此也引發對經濟發展之路到底該如何走的深思。
2013年起,省內各地陸續開展了大氣污染源解析工作,燃煤、工業生產、機動車、揚塵等“霾”后黑手紛紛現身。
解析中,政府也意識到既有發展模式到了必須改變的時候。
治霾,市長成為被約談對象
“我們正在通過一個網格化系統,對大氣污染進行動態源解析。”先河環保品牌營銷經理馬江紅介紹,該系統可以實時監控污染物排放和擴散情況,為決策部門提供即時數據,為執法力量實施監管提供支持。
“十二五”期間,先河環保的發展風生水起,成為擁有14家子公司的企業集團,其在美國的3家子公司中,控股的CES公司歐美市場占有率近100%。他們還是目前國內唯一擁有空氣質量、污水等六大在線監測系統專業生產企業,是唯一具備國家環境監測網所需全線產品的企業。
當治霾成為一場攻堅戰,不同的企業,命運各異。
2013年,與北京緊挨著的廊坊文安縣新鋼鋼鐵公司、安次區洸遠金屬制品公司成為處罰典型;2014年,德龍鋼鐵再次名列處罰榜單……
環保部華北督查中心曾對河北鋼鐵企業的一次全面調查發現,有60%的運行企業存在環保問題,70%除塵設施運行不正常,八成企業生產廢水違規排放。
曾支撐“世界鋼鐵第一大省”數十年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貢獻”霧霾的同時,也開始遭遇“藍色困境”。
2015年,被稱作“史上最嚴”的新《環境保護法》開始實施,其中,“按日計罰”、“查封扣押”、“限產停產”、“信息公開”、“行政拘留”等被視作新環保法賦予環保部門新的執法利器。
據省環保部門負責人介紹,2014年河北開展的“利劍斬污”和“零點行動”兩個集中治污行動中,處罰關停了7000多家污染企業,控制環境違法犯罪嫌疑人1700多人。
“過去,我們上門推介產品,想見到環保局長都難,現在好多地方領導親自來公司談合作。”先河環保總裁助理劉春田敏銳地感受到污染治理正在由環保局的事兒變成市委、市政府的事兒。
審視“十二五”期間環保工作之變化,一位省內環保界資深人士認為,其中之一是從“督企”變成了“督政”。
2014年至2015年10月,河北先后有滄州、承德、保定、隆堯縣、任縣等5個市、縣被環保部約談。時任承德市市長趙風樓被約談后表示:“這給我們敲響了警鐘,督促我們快馬加鞭,鐵腕治污。”
約談已成為傳導環保壓力的利器。2015年12月25日,省環保廳聯合省監察廳和省財政廳,對保定、滄州、廊坊、衡水市及有關縣(市、區)政府進行公開約談問責。
作為河北首次開展的多部門聯合約談,上述被約談市、縣(市、區)在應對重污染天氣期間存在煤質不達標、超標排放、私燒亂燒等較為突出問題。
開始PM2.5監測之后,全國城市空氣質量排名,后十位中河北常占據5-7席。這樣的局面,讓有關地方領導感到壓力巨大。
省委、省政府的系列部署中,把治理污染納入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不僅作為生態問題、民生問題、社會問題來解決,更當成了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
幾年來,河北鐵腕治污,出臺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提出50條措施改善全省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減煤、治企、降塵、控車、增綠。
河北還在全國率先組建了環保警察隊伍。省委八屆十二次全會則明確,要落實中央部署,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
掘金,第三方治理起步
2015年,先河環保旗下子公司先河正源與雄縣人民政府簽署合作框架協議,擬投資約18億元,以自身資金和技術優勢對該縣包裝印刷行業VOCs污染進行第三方治理。
VOCs,一個陌生的稱謂,其意為對常溫下容易揮發的有機物質的總稱,是形成PM2.5和臭氧的重要前體物之一,其組成中包括甲醛、甲苯和二甲苯等健康殺手。
“十二五”時期,中國的環境污染治理發生的重要改變之一,就是提出了誰污染、誰付費和第三方治理的原則。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這一原則寫進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專家分析,這一原則的提出給我國治理環境污染、發展環保產業帶來強大動力,也給國內外環保企業帶來巨大的商機。
2014年9月,石家莊實行了政府購買服務改革,將全市49個空氣監測站全權委托給先河環保運營。這是河北首次將空氣質量監測委托第三方運營。
根據國家相關政策,VOCs作為一種污染物被要求控制,從去年10月1日起對石化、包裝印刷行業排放VOCs進行收費。
如此態勢下,先河環保開始延伸產業鏈條。以包裝印刷、PVC手套等可回收利用產業為切入點,該公司投資400多萬元,聯合省會一家手套廠,建成VOCs治理及溶劑油回收試點項目,日可回收廢料1.5噸—2噸。
劉春田介紹,這是一個實現了雙贏甚至多贏的項目,以往被排污企業視為負擔的治污項目,現在成為企業的新贏利點,回收物經環保處理后,每噸售價達五六千元。
經初步測算,雄縣全縣凹版印刷機及干式復合機保有量在1000—1500臺(套)之間,一臺機器每天的VOCs排放量約為50—100公斤,全縣每年的VOCs排放量達到幾萬噸。
先河環保與雄縣的合作將以PPP模式開展。先河環保將在雄縣分期投資建設溶劑分離提純中心,作為該縣VOCs污染治理、溶劑回收提純利用的公共服務平臺,并爭取建設成為面向京津冀地區的溶劑循環利用基地。
“隨著環保標準和監管體系的完善,單純的賣設備已不能滿足環境監測產業發展的需求。”先河環保總裁李玉國說,先河環保正在積極推行合同環境服務模式,從“賣設備”、“賣方案”向“賣服務”、“賣數據”轉型,從監測儀器設備與服務提供商向環境監測與治理綜合服務商轉變。
人們毫不懷疑,隨著生態環境問題的治理,將催生一大批環保產業的興起。在此過程中,人們也終將理解,中央確定的綠色發展理念背后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