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澤峰:市中心建垃圾焚燒電廠并不可怕
來源:中國能源報 閱讀:2968 更新時間:2010-08-11 09:56垃圾焚燒發電最關鍵的是認識問題,目前關于該話題的正面宣傳力度還不夠,大家都很排斥在城市中心建垃圾焚燒發電廠,但據資料顯示,將垃圾發電廠建在城市中心對整個環境來說更劃算。 垃圾發電在發達國家已較為普遍,我國近年來才開始逐步推廣并有望迎來黃金時期。統計數據顯示,僅2010年我國擬建垃圾電站項目達41個。但同時,垃圾焚燒、二惡英等詞語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那么,垃圾發電究竟是有益工程,還是有害工程呢?本報記者近日就此采訪了中德(中國)環保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澤峰。據悉,該公司從事垃圾焚燒行業已有15年歷史,也是第一家在法蘭克福德意志交易所高標準市場上市的中國企業。
今年垃圾發電投資額達800億元
中國能源報:目前,我國垃圾焚燒的現狀如何?您是如何看到垃圾焚燒發電的商機呢?
陳澤峰: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工業化、城鎮化步伐的加快,能源資源消耗加劇,垃圾圍城問題日益嚴峻。據統計,目前國內每年城市垃圾產生量在1.8億噸左右,90%為填埋,只有7%為焚燒,其余為堆肥等處理方式。
以往我國垃圾中做焚燒處理的主要是醫療垃圾,因為如果不焚燒僅填埋的話,醫療垃圾將給土地帶來嚴重污染。隨著城市、社會的發展,生活垃圾不斷增加,已經到達一個瓶頸,必須要處理。因此,在中國人多地少、能源緊缺、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的現實情況下,垃圾焚燒發電,是符合國情的最明智的選擇。
垃圾科學焚燒處理,不但可以節約大量土地,杜絕填埋帶來的污染,還可以實現垃圾處理的“工業化”,將垃圾作為原材料,實行工業化和產業化,并借此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
據統計,全國每年因為垃圾造成的損失高達300億元,而將這些垃圾綜合利用可以創造2500億元的直接經濟效益。預計2010年,中國垃圾發電行業的年投資額將高達800億元,到2020年中國將新增垃圾發電裝機容量330萬千瓦左右,可為我國節能減排和低碳經濟建設做出巨大貢獻。
垃圾焚燒技術務必“因地制宜”
中國能源報:垃圾焚燒主要有哪些技術?這些技術有哪些特點?
陳澤峰:目前,垃圾焚燒技術主要有三種:流化床、爐排爐、熱解法。流化床焚燒焚燒得比較透徹。但由于流化床是動態的騰空燃燒,因此耗能相對比較大,爐膛損害大,維修量也會相應增多。截至目前,大同富喬垃圾焚燒發電廠是目前國內流化床技術中做得最好的。爐排爐焚燒耗時相對多一些。熱解法是中德環保申請的國際專利技術,也是全世界最先進的技術,針對中國垃圾的實際情況,主要應用于一些濕度大、熱值低的垃圾,最終將垃圾全部分解成氣體,該法比較耗時。
選用何種焚燒技術,要根據成本、當地的垃圾情況、規模等因素而定。這三種技術可以完全互補。因此,無論什么樣的垃圾,關鍵在于選擇合適的焚燒技術。例如,廣東缺煤,受到助燃劑的限制,但廣東的生活水平高,紙箱等垃圾比例高,垃圾質量較好,適合選用爐排爐或熱解法。總的來說,一些垃圾焚燒技術根據我國國情做了許多改動,與國外技術相比沒有共同性,因此,可以說我國的垃圾焚燒技術已實現百分之百國產化。
中國能源報:根據我國的國情,我國的垃圾焚燒發電與國外有哪些不同之處,應在哪些方面注意?
陳澤峰:發達國家的垃圾質量要優于國內,挑揀后再焚燒,有一定分類,且熱值很高。有一些國外公司的技術在本土都運行得非常好,但完全照搬國外的垃圾焚燒技術到中國會顯得水土不服,效果并不太好,又浪費了許多資金。因為中國的垃圾太復雜,熱值也不高。而且我國的垃圾量大,目前的國情決定了難以建立健全的垃圾分類與回收系統。因此,引進國外的技術必須要適合國情并實現國產化。
我國的垃圾焚燒發電設備國產化率可達90%以上,這包括運用國外技術在國內生產的設備,而且,這些國產化設備質量好,使用效果也優于進口設備。剩下10%的設備主要是自動化控制系統、耐磨材料等,并不是說這些設備國內生產不了,而是因為直接從國外購買更方便。
科學焚燒是二惡英“分解器”
中國能源報:目前,垃圾焚燒發電在我國遇到諸多爭議,您如何看這些問題?
陳澤峰:垃圾焚燒發電最關鍵的是認識問題,目前關于該話題的正面宣傳力度還不夠,大家都很排斥在城市中心建垃圾焚燒發電廠,但據資料顯示,歐洲和日本的垃圾發電廠都是建在城市中心。日本考慮的是土地資源稀缺、運輸成本等因素,只要管理到位就好,因此,將垃圾發電廠建在城市中心更省錢,而且沿途的運輸污染也更少。這對整個環境來說更劃算。相比之下,我國一些地方政府因沒有給城市居民詳細解釋垃圾焚燒發電的相關知識,導致建垃圾發電廠受到周邊居民的反對,而被迫建到40、50公里以外,有的甚至需重新開一條路。總的看來,這些做法非常不劃算,僅運輸成本就很高。
垃圾焚燒面臨的最主要、最難的公共環境挑戰就是二惡英排放。目前,公眾對垃圾焚燒廠的反對也大都出于對二惡英的擔憂和恐懼。研究表明,二惡英的主要產生源是工業生產,鋼鐵業和金屬生產行業排放二惡英最多,它們的排放量是廢棄物燃燒排量的3倍。二惡英對人體的真正影響是在食物。人體攝入的二惡英,通過空氣吸入和皮膚吸附進入人體的量只有1%—10%,90%—98%以上則是通過食物進入人體的。
資料顯示,當垃圾被運往焚燒廠時,二惡英含量就已達50 ng TEQ/m3,生活垃圾經過焚燒后,向空氣中二惡英排放量只相當于原有含量的1%。德國和日本專業技術人員的研究結論都一致認為垃圾焚燒技術明顯降低了焚燒前原生垃圾中二惡英總量,認為垃圾焚燒廠是二惡英“分解器”。
應努力打造標準化垃圾發電廠
中國能源報:我國的垃圾焚燒發電正呈加速發展態勢,但受該行業相關標準不健全、門檻不高、后續監管存在漏洞等因素影響,一時難以發展起來,您認為應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陳澤峰:目前,我國對城市垃圾進行焚燒處理還是星星點點,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因為大城市已經沒有更多的土地進行填埋,是被迫的選擇。相比之下,發達國家提早認識到了垃圾焚燒可減少碳排放、節約能源的優勢,將其作為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方式廣泛采用。而那些“認為垃圾焚燒是國外淘汰的行業,我國卻在上馬”的報道是完全錯誤的。如日本雖然淘汰了一些垃圾焚燒爐,那是因為已經使用多年,且規模小不能發電,就“上大壓小”了一些帶發電的大項目。
不可否認,從事垃圾焚燒的企業之間也有差距,做得不好的企業,不僅會出現焚燒爐子質量不過關、溫度上不去等問題,還會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一個項目一旦失敗,其傳播效應非常廣泛,進而影響這個行業的社會形象,導致社會對垃圾焚燒發電的恐慌。這樣好事也會變成壞事。目前,國家只有煙氣排放的相關標準,還沒有其他技術工藝標準。因此,各級政府要對這個行業加強監管,并且要找對社會負責任的企業做垃圾焚燒發電。
同時,垃圾焚燒發電企業應該提供最恰當、高標準的技術,進行全方位的技術服務;企業可以通過BOT方式(建設經營移交方式)解決地方政府沒有資金的問題,事實上這也是一種墊資方式。作為承建商,企業應對后期的運行、監管有一套嚴密的體系。同時,要努力建設標準化的垃圾發電廠,這里所說的標準化不僅包括每一扇門、每一個釘子,還應細化專業、建設、運營培訓等。中德環保從1996年就開始專注于垃圾焚燒行業,至今已有15年歷史。大同富喬垃圾焚燒發電廠是中德環保承建的第一個大型、帶發電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目前昆明、周口、諸城等垃圾發電項目還在建設中。中德環保希望通過努力把這批項目打造成垃圾焚燒發電產業中的示范項目,打造成節能減排的示范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