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修復技術應考慮綠色低碳
【谷騰環保網訊】近年來,因為適用性強、穩定度高、工期短等特點,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逐漸成為很多土壤污染修復項目的選擇,四川、重慶還出臺政策鼓勵水泥窯協同處置污染土壤。但是,在“雙碳”和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的廣泛應用也引起了行業熱議。
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源于建材行業,其原理是將污染土壤和水泥生料置于高溫窯體中加工,使有機污染物分解、重金屬污染物被固熔于水泥熟料中,防止其遷移擴散。
基于自身特性,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適用于工期相對緊張、土壤污染濃度較高且無復綠需求的項目。現階段,越來越多的項目選擇這一技術,筆者認為,這反映出土壤污染修復行業在修復技術選擇上,一方面更注重修復效率,相對缺乏對土壤可持續利用、復綠碳匯作用的關注;另一方面,相關方基于求穩考慮,盡可能規避使用自然恢復為主技術帶來的二次污染風險。同時,在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業內現有評價體系尚無法準確衡量各修復技術綠色低碳方面的效果,明確其適用場景。
生態環境部發布的《關于促進土壤污染綠色低碳風險管控和修復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釋放出切實推進土壤污染綠色低碳風險管控和修復的信號,其中幾點尤為值得行業從業者了解和關注。
綠色理念不斷深化,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成為導向。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將逐步成為行業發展關注的重點之一,在土壤污染修復技術的選擇、研究和應用中發揮引領作用,促進行業技術向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方向發展,努力達成環境凈效益最大化和碳排放最小化的目標。
創新動力不斷增強,人與自然相互協作成為趨勢。綠色低碳修復是未來土壤污染修復技術的發展趨勢,隨著政策持續引導,行業創新動力將不斷增強,會有越來越多的項目嘗試人工修復和自然恢復相結合的技術方法,探索人與自然相互協作、相互促進的新途徑,實現由保守求穩到創新求變的重大轉變。
評價體系不斷完善,修復全程量化考核成為可能。綠色低碳考核將逐漸成為土壤污染修復技術評價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同時,“量化”理念也將逐漸覆蓋修復全程。依托不斷完善的評價體系,各修復技術的適用場景將進一步細化;技術的選擇將更多依靠基于現場數據的客觀分析,而非主觀經驗判斷;行業的發展也將緊跟時代步伐,邁向數據化、科學化和智能化。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