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水質COD監測問題的分析研究
1原狀“混水”COD值與澄清水COD值的關系
黃河水質COD監測應該采用重鉻酸鉀法。GB11914-89中對COD的定義是:“在一定條件下,經重鉻酸鉀氧化處理時,水樣中的溶解性物質和懸浮物所消耗的和重鉻酸鹽相對應的氧的質量濃度。”GB11914-89中將水中懸浮物明確定義為:“水樣通過孔徑為0.45μm的濾膜,截留在濾膜上并于103-105℃烘干至恒重的固體物質”。據此可以認為,黃河“懸浮泥沙”在水環境監測中屬于水樣組成部分之一。因此,按照國家標準的規定,黃河水環境COD的監測對象應該是含有懸浮泥沙的原狀“混水”。
根據2006年7月-2007年7月一個循環年對兩種不同水樣COD的比測實驗,對測定結果根據GB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進行了評價,見下表:
![]() |
將這些結果進行對照分析發現:澄清水的評價結果屬于Ⅲ類水質,而原狀"混水"的評價結果為Ⅳ類、Ⅴ類或者是超Ⅴ類水體。含沙量小時,澄清水與混濁水的COD值相差不大;含沙量較大時,二者之值相差甚大。這個結果也驗證了黃河流域水環境監測管理中心暴維英等人對黃河水質COD監測的結果:
⑴黃河原狀混水COD值與含沙量呈正相關的關系。
⑵原狀水樣COD值與其中懸浮泥沙的有機質含量有定量相關,在一定條件下,泥沙COD貢獻值與有機質含量可以通過關系式互算: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
如果需要了解更加詳細的內容,請點擊下載 (一)黃河水質COD監測問題的研究.caj
下載該附件請登錄,如果還不是本網會員,請先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