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氮氧化物的排放情況
氮氧化物的危害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 能源消耗帶來的環境污染也越來越嚴重,大氣煙塵、酸雨、溫室效應和臭氧層的破壞已成為危害人民生存的四大殺手。其中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質是造成大氣污染、酸雨和溫室效應的主要根源近年來,氮氧化物(NOx,包括N2O、NO、NO2、N2O3、N2O和N2O5等多種化合物)的治理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
在高溫燃燒條件下,NOx主要以NO的形式存在,最初排放的NOx中NO約占95%。但是,NO在大氣中極易與空氣中的氧發生反應,生成NOx,故大氣中NO普遍以NO的形式存在。空氣中的NO和NO2通過光化學反應,相互轉化而達到平衡。在溫度較大或有云霧存在時,NO2進一步與水分子作用形成酸雨中的第二重要酸分——硝酸(HNO3),在有催化劑存在時,如加上合適的氣象條件,NO2轉變成硝酸的速度加快。特別是當NO2與SO2同時存在時,可以相互催化,形成硝酸的速度更快。此外,NOx還可以因飛行器在平流層中排放廢氣,逐漸積累,而使其濃度增大, 此時NO再與平流層內的O3發生反應生成NO2、O2,NO2與O2進一步反應生成NO 和O2,從而打破O3平衡,使O3濃度降低導致O3層的耗損。
我國氮氧化物的排放情況
在我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質主要是由燃煤過程產生的。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耗電量也將逐步加大。目前,我國已經開展了大規模的煙氣脫硫項目,但煙氣脫硝還未大規模的開展。有研究資料表明,如果繼續不加強對煙氣中氮氧化物的治理, 氮氧化物的總量和在大氣污染物中的比重都將上升,并有可能取代二氧化硫成為大氣中的主要污染物。
我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以煤炭為主要能源的國家之一 ,據統計 ,我國67%的氮氧化物(NOx)排放量來自于煤炭的燃燒。據國家環保總局統計預測 , 2005年和 2010年我國火電廠煤炭消耗量分別占全國總量的 56%和 64%,火電廠NOx產生量占全國總量的50%。從燃煤消耗對 NOx排放貢獻值來看 ,火電廠 NOx排放控制是我國 NOx排放總量控制關鍵所在。隨著我國最新的《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控制排放標準》和《大氣污染防治法》的頒布實施以及《京都議定書》的正式生效,國內對 NOx 的排放控制將日趨嚴格 ,在火力發電廠中采用有效的 NOx排放控制措施勢在必行。
在目前各種脫硝技術中 ,選擇性催化還原脫硝(SCR)是應用最多、效率最高而且是最成熟的技術之一 ,該技術在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首先由日本發展起來,之后迅速在日本、歐洲、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電站得到應用。我國煙氣脫硝技術的研究開展得相對較晚 ,目前已建或擬建的脫硝工程幾乎均以購買歐美和日本技術使用權為主 ,部分環保企業通過自主開發或引進消化吸收的方式也掌握了一定的煙氣脫硝技術,但核心技術 (特別是催化劑 )仍未實現國產化,而引進技術存在技術使用費高、難以掌握核心技術、可升級性差等突出難題 ,制約著我國 NOx治理的開展。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