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染行業:需要技術推廣與深化管理以拓展減排空間
“十一五”期間,國家推行節能減排總量控制,對電力行業二氧化硫排放總量計劃進行單列取得了良好效果。“十二五”,減排工作更趨精細化,明確提出在一些重點行業進行總量減排。因為一旦管住了重點行業,也就基本控制住了工業行業的排放總量。
日前出臺的《“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中明確提出,國家將重點推進包括印染行業在內的11個行業節能減排,明確目標任務,加強行業指導,推動技術進步,強化監督管理。其中還特別指出,實行電力、鋼鐵、造紙、印染等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
這意味著印染行業按照現在的標準僅僅進行達標治理是不夠的,“十二五”期間要著力解決行業現存的問題,進一步拓展節能減排空間。印染行業為什么會被納入總量控制范圍,行業現在存在什么問題?面對“十二五”減排的壓力,行業又將采取哪些措施?記者日前就上述問題采訪了相關專家。
總量非最大,為何被點名? 印染企業集聚度高造成環境壓力大
在得知被納入“十二五”減排的重點控制行業時,印染行業內頗多驚訝。雖然《方案》中提出,造紙和印染行業的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占工業排放量的40%左右,但相對于造紙行業,印染的排污量并沒有那么大。據中國印染行業協會秘書長陳志華介紹,印染行業化學需氧量排放占工業排放量的7%,氨氮僅占5%。
陳志華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在我國,紡織印染工業產能較大,并且較早進入市場化。客觀來看,我國紡織印染行業的整體運轉水平處于世界中上等。近二三十年來,隨著國外紡織印染工業的萎縮和國內行業技術、管理上的進步,我國的紡織印染行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越來越強。
這樣一個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行業為什么會被納入總量控制范圍呢?
中國環境規劃院水環境規劃部總量控制室主任、高級工程師吳悅穎此前曾向記者表示,印染行業內中小企業較多,存在結構性問題。加之企業集聚度高,以規模以上企業(規模2000萬元及以上)統計,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山東5省產能占了全國的90%左右,而僅浙江一省的產能就占了50%以上。行業的結構性問題和企業高度集中對環境造成巨大壓力,使總量控制盯緊了印染行業。
盡管“十一五”期間,工信部曾經對印染行業進行過整合,2009~2011年規劃淘汰產能75億米,并關停了許多小作坊、小企業,但印染行業的結構性問題仍然突出,還需要進一步調整。
另外,印染加工過程中,用水量大、排水量大、排放廢水中污染物濃度高、色度深是主要特點。《2008年重點行業工業污染防治報告》中顯示,在生產同類單位產品的情況下,我國印染廢水中污染物平均含量是國外的2~3倍,用水量則高達3~4倍。印染廢水不僅是行業主要污染物,印染廢水所產生的污泥處理起來也存在一些問題。
分析國內外印染行業生產工藝技術和印染廢水處理技術,從技術本身來說,我國與先進國家沒有太大差距。我國很多大型印染企業對節能減排工作也非常重視,積極開發、應用先進的工藝技術。但是,先進的工藝技術需要先進的生產設備和相應環保設施相配套,并需要較高的運行費用。而我國印染行業是微利行業,很多中小企業在節能環保方面的資金投入相當不足,先進的工藝技術在行業內沒有得到普遍應用。
“十二五”總量控制怎么抓? “技術中有管理,管理中有技術”將是主要措施之一
“十二五”剛開始,《方案》中就明確提出對印染行業實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這對印染行業來說是巨大的考驗。
目前,印染行業所使用的污染物排放標準依然為1992年制定的,即《紡織染整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GB4287-1992)》。面對“十二五”減排壓力和減排指標的提高,環境保護部將加快出臺新的行業標準,已經向行業協會征求過意見。
新標準將提高污染物排放限值,這預示著企業節能減排壓力更大,治污成本也要進一步增加。
“十二五”期間,行業協會除了繼續推出先進且實用的技術推動節能減排,將更注重管理減排。陳志華說,“我們會繼續進行技術推廣,但管理方面也會加強,做到技術與管理并重。”
在管理減排方面,行業協會將幫助企業建立節能減排管理制度,如最簡單的獎懲制度、考核制度。要建立三級計量制度,把水表、電表等儀器精確到每一個機臺,這樣就能明確、具體地知道哪里耗能高、哪里耗能少。把計量制度落實到位,才能針對具體工序開展節能減排工作。
開展先進的數字化管理也非常關鍵,運用數字化系統對整個工藝進行在線監測、系統控制等,不僅比人工控制更加精確,還更及時,讓節能減排更加精細化。“技術中有管理,管理中有技術”將是“十二五”印染行業節能減排的主要措施之一。
在印染行業產值占浙江省總產量53%和全國30%左右的紹興市,管理減排工作已經開始實施。當地不僅把百余家印染企業集聚到工業園區統一管理,還積極開展在線監測,引入刷卡排污機制。
今年3月~10月,紹興市在市區為43家印染企業安裝了用來計量污水排放的流量計,并在流量計上安裝了IC卡。IC卡內記錄著企業的排污指標總量,一旦接近超標線,電子閥門就會向企業和環保部門發出警報,總量用完后,監控裝置就會自動關閉閥門,控制企業排放污水。
此外,面對“十二五”如何控制行業新增產能的問題,陳志華說,預計“十二五”期間,行業的產能會低速增長,每年的增長速度在3%左右。與“十一五”期間產能每年超過10%的增長速度相比,3%的產能增長速度非常慢,行業內基本可以保持與現有產能平衡的狀態,污染物排放的新增量也不會很大。
是否該進行大規模產業轉移? 東部產業升級,中部適度承接,不主張向西部轉移
針對印染行業企業集聚度高的特點,也為了緩解高度集聚污染重的現狀,《方案》中指出,堅持新改擴建項目實施跨區域調劑,由超環境容量的地區向環境容量富余的地區調配原則。
陳志華也認識到,東部沿海地區印染行業多年來實現了快速發展,但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和問題也日漸凸顯,對當地的環境容量形成了較大的壓力。對于行業高度集聚造成環境壓力大的地區,是否應該進行大規模產業轉移呢?
對于印染行業來說,產業轉移未必是最佳選擇。陳志華說,說到產業轉移和環境容量富裕的地區,人們往往首先想到中西部地區,在過去其他行業的調整中,向中西部轉移也一直是趨勢。但控制污染不是單純的把產業轉移到中西部等環境容量富余的地區,中西部地區的發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
印染行業“十二五”期間的規劃是:東部地區加速產業升級步伐,中部地區完善紡織產業制造體系,西部地區重點發展特色產業。
東部地區應該依靠科技進步、淘汰落后產能、提高節能減排水平、實現產業升級。因為東部地區產業較為成熟和企業的規模化發展為產業升級提供了經濟基礎,所以應該走產業升級的道路。同時,控制發展模式,在不擴大產能的基礎上適當壓縮產能,以達到減少環境壓力的目的。
中部地區可以適度承接一部分轉移過去的企業,如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水源豐富的地區。印染行業用水量大,這些地區水資源比較豐富,有產業發展的基礎。產業適度轉移到中部地區可以減輕東部的環境壓力,目前也有這樣的轉移趨勢。
“對于西部地區來說,應該重點發展特色產業。”陳志華說。西部大部分地區缺水,印染行業用水量大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缺乏發展基礎。
可以看出,印染行業在產業擴展和轉移方面考慮得非常充分,由于生產中有用水量大等行業特點,行業還是把重心放在產業升級等方面,同時進行產業適度轉移。“這體現了印染行業在面對‘十二五’節能減排巨大壓力時,根據行業特點制定了適合的發展道路。”陳志華說。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