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項目集中上馬 水污染有蔓延之虞
龍年伊始,中國又接二連三地出現重大水源污染事件,再次敲響了“水污染”的警鐘。
前不久,江蘇省鎮江市區自來水發生苯酚污染事件,這已經是龍年里第二起較為嚴重的水污染事件了。兩次污染事件都引起了公眾對于飲用水安全的恐慌,并再次發生了市民“搶水”事件。
細細看來,鎮江水污染事件并非偶然。眾所周知,世界上最大的化工生產區就坐落在中國的“長三角”地區,廣泛分布在江蘇省和上海市。
化工行業長期以來是“長三角”的重要經濟支柱,但這個支柱正在展現它令人恐怖的一面——化工污染。在“長三角”的化工企業中,小化工企業在數量上占絕對數量,僅江蘇宜興和武進地區化工企業就曾達上千家之多,形成了“鄉鎮化工”模式。以南京為例,目前,南京的化工企業總共575家。其中危化品生產企業346家,而且分布很廣。
中投顧問環保行業研究員盤雨宏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全國一半以上的化工企業集中在長江流域。一方面是由于長江流域的水資源豐富,因為化工行業的水耗較大,發展煤化工、石油化工、天然氣化工等都需要大量的水資源;另一方面是由于華東地區是石化產品的主要消費地區,且該地區的交通網絡發達,將化工企業建在長江流域將能更加接近消費市場,并能有效降低企業的運輸成本。
喜歡選擇“近水而居”的化工廠對整個長江流域形成了威脅。“長三角的化工企業中,大部分是20世紀80年代發展起來的小化工企業。現在這些小化工企業的生產設備已經普遍開始老化,污染事故發生的概率將會越來越高,隨之各種化工污染事件也將會頻繁發生。”《中國水危機》作者、公眾環境研究中心(NGO)主任馬軍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說。
更加令人擔憂的是,十二五期間,化工企業擴張的趨勢仍將繼續,而且是從長江流域向全國各地擴散。剛剛發布的《石化和化學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規定,“十二五”期間,全行業經濟總量繼續保持穩步增長,總產值年均增長13%左右。到2015年,石化和化學工業總產值增長到14萬億元左右。
化工企業在各地也成了“香餑餑”。包括新疆、山東在內的多個省份都大舉興建化工園區。“由于化工行業前利潤較高,帶動上下游行業能力較強。各地都希望有自己的化工園區來帶動GDP。因此,化工行業分布呈現‘遍地開花’的態勢,大的地方大搞,小的地方小搞,反正到處都是。”馬軍說。
那么,在化工業集中爆發的時代,各地應該如何預防水污染事件的頻繁發生呢?
馬軍認為,預防水污染事件頻繁發生要做好管理工作。“從國外經驗看,環境影響評價對防止污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我國實屬例外。環評已經搞了30年,效果卻一般般。其原因就在于政府管理比較虛弱。”
雖然中央很重視環境污染問題,也出臺了很多的政策,但政策的落實情況不一定盡如人意。北京師范大學水科學研究院教授丁愛中表示,真正到地方的層面,落實很困難。比如說,很多的企業,包括排放污染的企業,都是地方招商引資引進來的企業。地方政府對這種企業是開綠燈的。
對此馬軍建議,對于新建該建項目,中國有關部門必須做好環境影響評價,不合格項目堅決禁止上馬。同時,有關部門還應該把環評的結果公之于眾,接受公眾的監督。對于已建項目,中國應認真執行相關法規,并打開環境訴訟的大門,發現一起處理一起,真正讓污染者為污染事件買單。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