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小城鎮治污“新模式”
前不久,《全國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劃》(以下簡稱《區劃》)獲國務院批復。根據《區劃》,今后對排污量超出限制排污總量的地區,將限制審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
有專家指出,與之前的相關規定相比,《區劃》對各地的要求更加明確,將直接提高各地政府的積極性,從而直接刺激污水處理產業的發展。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全國小城鎮污水治理將迎來新的黃金年。
污水治理開始下鄉
近年來,鄉鎮污水處理市場已成為眾多水務公司的“唐僧肉”,污水處理設施也由此開始向鄉鎮和農村延伸。
桑德環保集團一直專注于污水和固廢處理領域。該集團董事長文一波認為,經過前幾年的運作與發展,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基本飽和,未來的增量相當一部分將來自廣闊的鄉鎮和農村,政府也鼓勵鄉鎮和規模較大的村莊建設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
鄉鎮的污水處理已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視。據了解,2008年9月,湖南省長沙市政府制定了第一個《長沙市環境保護三年行動計劃(2008年~2010年)》(以下簡稱《計劃》)。該《計劃》對長沙縣的要求是,建設9個鄉鎮污水處理設施。當地政府認為,作為一項惠民工程,實現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只是時間的問題。與此同時,湖南省率先提出3年內把全部設施一次性建成。2010年,該市下轄長沙縣北山污水處理廠和金井污水處理廠作為試點開始動工建設。
由于鄉鎮污水主要以生活污水為主,量小、濃度低,如果污水處理廠規模太小,那么企業運營起來就很難保證利潤。分管該項目的長沙縣副縣長萬惠明在經過實地考察后,把項目建設總規模從12萬噸/天壓縮到了5萬噸/天。為了保證工程質量,保證污水處理廠建成后能順利運營,他提出,要把工程的建設和運營打包出售,前來投標的企業不僅要負責建設,還要負責以后的運營。然而,讓人始料未及的是,沒有一個企業前來參與此項工程的投標。
就在長沙縣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工程遇冷時,桑德集團主動找到了長沙縣環保局,表示愿意合作。萬惠明介紹說,他見到桑德集團代表時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如果只為了工程建設就不用往下談了,如果是為了日后的運營,那才有話題。”沒想到,桑德集團的代表對這個觀點十分認同。此后,雙方開始了實際意義上的合作。
桑德集團董事長文一波認為,水務企業要把眼光放長遠,他們與長沙縣合作是探索如何進入鄉鎮污水處理市場的好機會。雙方“一拍即合”,在集中深入的商討后,很快簽訂了合作框架協議。協議規定,2011年4月1日開始,桑德集團在長沙縣開工建設16個鄉鎮污水處理廠,并于2011年年底建成。
資金瓶頸催生模式創新
據了解,此項目要求2011年12月底通水運營,建設工期大約只有10個月。同所有工程項目一樣,資金始終是瓶頸。
據介紹,在《長沙環保三年行動計劃補助資金管理辦法》中,對污染治理項目的補助標準做出了明確的劃分:鄉鎮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在2000立方米/日的補助100萬元,管網按35萬元/公里補助,最高不超過7公里,同時,國家發改委劃撥5000萬元用于管網建設。但是,測算的項目總投資約為4億多元,而財政補貼全部加起來不到總投資的1/3,其余的資金從哪里來?長沙縣位居“中部第一縣”,2011年地方財政收入超過30億元,但是,如果僅靠政府財政支撐,項目資金的全額配套也有一定困難。
最終,項目確定的投資方式十分靈活,綜合采用了BOT、BT和OM三種模式。2011年1月,桑德集團發布公告,宣布中標湖南長沙縣18鄉鎮污水處理廠網項目群,項目包括長沙縣16個鄉鎮污水處理廠(總規模為29400噸/日)的投資、建設、運營、移交(BOT)和管網配套建設工程的建設、移交,以及已建的兩個污水處理廠(總規模為5000噸/日)的托管運營,16個鄉鎮污水處理廠和配套網管的施工總承包以及設備項目的采購、安裝。項目總投資2.75億元,其中,污水處理廠由桑德投資,未來30年后無償移交給政府,而投入規模在2億元左右的管網,則由桑德先行投資,建成后由政府分期回購,以此化解政府的財政困難。
一般情況下,政府的財政補貼作為一種獎勵性資金,不與投資額合并計算,但是,長沙項目的不同之處在于,以政府補貼核減企業的投資金額,減少企業投資額和投資風險。長沙縣把轄區內現有的鄉鎮污水處理項目一攬子打捆給桑德集團,形成一定的規模效應;而作為國內知名的民營水務企業,桑德集團運用自主研發的“SMART小城鎮污水處理系統”處理鄉鎮污水,可以降低運營管理成本。雙方找到一種新的項目合作模式,即集中捆綁、連片整治,把全縣16個新建項目的建設運營一起打包,并采用統一處理技術,建立區域化運營控制平臺,發揮集約化項目群的優勢,一方面彌補單個項目規模小的劣勢,另一方面也使日常運營操作更簡單,這個模式被稱為“長沙模式”。
據介紹,桑德集團在16個新建項目中的黃花鎮污水處理廠設立了一個控制平臺,通過視頻和數據監控,用一個平臺控制16個項目。每個廠區只需要配備一名日常維護人員,其他技術人員均集中到總控平臺,監控中出現了問題再到廠區檢查維修。
通過項目“打包”帶來的規模效應和人力成本的節省,運營成本和人才短缺等難題都得到了解決。長沙縣和桑德集團在探索鄉鎮污水治理的新路徑上開展了有益探索。
“長沙模式”能否復制
按照文一波的設想,桑德集團將以縣或市為區域單元,采用“長沙模式”,建造多個項目群,實現“連片整治”。有數據顯示,我國共有建制鄉鎮近2.5萬個,目前僅有不足3%的鄉鎮污水得到處理。
“長沙模式”能否復制?萬惠明認為,“長沙模式”并不只適合富裕的地區,其他地區也可以復制,只需控制成本。“長沙模式”基本可以分為3個方面:廠區用地、設備投資和管網建設。其中,設備投資是由污水處理量決定的,這個硬指標無法改變,而廠區用地和管網建設方面的成本都可以控制。
目前,長沙縣新建的16個污水處理項目剛剛投入試運行。萬惠明表示,任何項目都會有超出預期的變更,長沙縣與桑德集團會根據項目的實際運營情況進行調整。對于“長沙模式”的探索才剛剛起步,這個模式還在不斷完善過程中,但“長沙模式”中一攬子打捆的項目模式等特點,已經為鄉鎮污水處理提供了借鑒思路。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