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膜是把“雙刃劍” 污染嚴重還需技術創新根治
更新時間:2015-07-31 09:32
來源:
作者:
閱讀:2157
對于嚴重缺水的寧夏西海固地區來說,在農業種植中采用農膜是非常有效的提高產量的措施。然而,農膜的使用也帶來了新問題——白色污染。在保證糧食生產的同時,如何破解這一難題,保護好珍貴的土地?我們來到西海固地區的固原市原州區,實地調研當地農膜污染治理情況。
農膜抗旱有功污染難治
時至7月,寧夏西海固旱區,級級梯田在溝壑間無限延伸,無限延伸的還有無數道白色的帶子——這是當地農民為了給作物保暖、防止水分蒸發而在壟上覆蓋的農膜。近年來,廣泛使用的農膜,在幫助農作物顯著增產的同時,衍生的白色污染問題也日益困擾著人們,西北旱區尤甚。
走在西海固千溝萬壑間,時不時就能見到樹枝上纏繞著的農膜殘片在風中飄舞。
西海固位于寧夏南部,是黃土丘陵旱區西吉、海原、固原、彭陽、同心等6個國家級重點扶貧開發縣的統稱。1972年,聯合國糧食開發署確定其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地區之一。西海固“不適宜人類生存”,是因為它極端干旱。
在固原市原州區,區水務局節水辦副主任張志學向我們介紹說:“我國人均水資源量占世界人均的28%,西海固人均水資源量只有全國人均水平的4.35%。年均蒸發量2299.8毫米,降雨量卻只有277毫米,而且集中在7月至9月。遇上極端氣候年份,全年沒有降水。春天播下玉米,如果能下點雨,保住了苗,秋后就能有收成;如果沒保住苗,下一年的口糧就得從外地買。”
為了抗旱,自上世紀80年代起,原州區開始大力推廣農膜覆蓋種植技術。原州區彭堡鎮蔣口村52的農民韓廷明回憶說,剛開始,政府免費提供農膜,號召老百姓覆膜種莊稼。以前,種子撒進地里,如果不反復澆水,就很難發芽。“用上農膜后,在點種位置扎個洞,出苗又快又好。覆膜種玉米、馬鈴薯,不用怎么澆水,與不覆膜時相比,產量起碼要增加30%。”
農膜最初主要用于玉米、蔬菜、瓜果種植。近年來,隨著抗旱減災農業的發展和春秋雙季作物的大面積推廣,覆膜拓展到馬鈴薯、蔬菜、葵花等多種作物。“原州海拔2000米以下適合覆膜的耕地有125萬畝,目前實際覆膜已達92萬畝,覆蓋全區11個鄉鎮。春秋覆膜2009年只有11.3萬畝,到2014年已經達到35萬畝,5年增加了300%以上。”原州區常務副區長陶文科說。
農膜種植的好處不言而喻。然而,“白色污染”問題隨之而來,并日益明顯。
“最初覆膜保苗增產效果確實很好,可是幾年后,出苗率下降得很厲害。”原州區彭堡鎮姚磨村種田大戶姚選說。姚選流轉了2000多畝田,全部實行覆膜種植。最近幾年,他發現不少莊稼苗長到四五厘米高時就死了。開始,姚選以為是由于營養不良,或是感染了病蟲害,但嘗試各種辦法都不見效。有一次,他拔出一棵死苗,無意中帶出一團殘膜,死苗根系緊緊扎在殘膜團里,他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殘膜裹住了根系,作物吸不到水分,被渴死了。
陶文科說,農田殘膜污染上世紀80年代就有,但最初農膜用量較小,對土壤及環境影響不大。進入本世紀,特別是從2004年起,隨著覆膜保墑、設施農業面積增大以及食品包裝袋的廣泛應用,耕地里的殘膜越來越多,樹枝、田埂、農家院落隨處可見。據測算,原州區內各類殘膜殘留量多達2300噸,其中700多噸殘留在農田土壤里,主要分布在30厘米以上的耕作層中;1500噸殘留在田埂、樹枝等處;還有約100噸殘留在農家院落,以破爛編織袋、食品袋為主。
探索殘膜回收治理初見成效
意識到殘膜的危害后,姚選趕緊安排人手清理。誰知這些殘膜特別薄,和土壤混在一起,鐵耙一扯就碎,而且只能撈出稍大的殘片,更多的小碎片仍殘留在地里。一名壯勞力,一天最多清理一畝地。“連土在內,大約有二三十斤,送到廢品收購站只能賣十來元。一個人工一天工資150元,連送廢品站的油錢都不夠。”
“農膜越薄,成本就越低,農民一般選用0.008毫米厚的。這種膜超薄易裂,別說手工回收,就是機械都不容易收凈。”陶文科說。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