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目標的提出將帶來哪些深刻變革?
鄒驥,現任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在經濟發展、能源、環境與氣候變化戰略與政策綜合決策相關領域深耕多年,先后任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經濟管理學院特聘教授。2000年-2009年及2012年-2015年,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的主要成員參與聯合國氣候談判。2013年-2014年,代表中國出任聯合國政府間可持續發展融資專家委員
◆本報記者李瑩
日前,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碳排放新目標的提出意味著什么?將帶來哪些變革?新目標該如何實現?本報記者采訪了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鄒驥。
我國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表現出一種大國對全人類負責任的態度,體現出奉獻意識、責任意識。
中國環境報:我國提出新的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目標和碳中和愿景,有什么樣的特殊意義?
鄒驥:從應對氣候變化角度看,我國是人口大國、經濟大國,也是排放大國,我國能做到什么程度將一定程度上決定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能夠達到的程度。我國對于全球實現氣候變化的目標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這也是一個經濟發展的信號。這一目標的提出將決定未來經濟的走向和面貌。要實現這一目標,未來整個經濟結構要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比如,可再生能源行業等會迎來大發展機遇。而煤炭采掘、煤炭燃燒發電等行業會逐漸被淘汰。國民經濟會受到全面的影響。
這一目標對空氣質量改善也會產生深遠影響。對于我國來說,溫室氣體和常規污染物排放是同根同源的。在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實際上也就是在減少常規污染物排放。碳減排目標的提出,實際上就是提出了更高的空氣質量改善目標。
從能源領域看,要實現目標就要求我們全面走清潔低碳道路,大幅提高風能、太陽能、水能等非化石能源在能源使用中的占比。這意味著,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格局要徹底改變。清潔能源是最安全的能源,這一目標的提出對我國的能源安全也有重大意義。
最后我想強調的是,這一目標的提出對地緣政治、全球治理、世界秩序等都將產生重大影響,充分體現了我國的擔當精神,將重新確定我國在全球的引領作用。
中國環境報:為何我國選擇在這個時間節點宣布碳減排目標?有什么時代背景?
鄒驥:從應對氣候變化進程來看,巴黎協定生效進入第5個年頭。過去5年,美國選擇了退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很多人對巴黎協定能否繼續下去感到迷茫。此時我國宣布這樣的目標,是對巴黎協定特別強有力的支持。
目前,世界局勢動蕩。一些國家大搞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反全球化。我們堅持什么樣的國際秩序、國際構架?要不要搞多邊主義?要不要支持聯合國?在聯合國成立75周年之際,發布這樣的愿景和目標,表明了我國的立場和態度。氣候變化是人類需要共同面對的挑戰和災難,人類是命運共同體,需要攜手同心。中國的愿景和目標對整個地緣政治,對全球治理和世界秩序的建立,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世界各國增強團結、共同創新。
一直以來,我國作出氣候變化承諾被視作迫于歐美國家的壓力。這一次,我國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表現出一種大國對全人類負責任的態度,體現出奉獻意識、責任意識。
國內方面,我國提出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什么叫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習主席此次提出的目標可以給我們非常明確的引導,使我們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有更真切、更具體、更深入的認識,進一步明確應對氣候變化是現代化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我國正在制定“十四五”規劃,新冠肺炎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經濟亟待恢復。經濟向什么方向振興?是靠鋪攤子、發展中高碳重化工業去振興經濟?還是闖出一條低碳的發展道路?這值得深思。在此時公布碳減排目標,帶有顯著的引導作用,引導我們探索新的增長方式、書寫新的增長故事。在制定“十四五”規劃指標時,要通過2060年碳中和目標和2030年達峰目標來反推“十四五”目標需要定多高,應該怎么做。毫無疑問,“十四五”的目標越有力度并得到實施,低碳轉型越快,實現2060年碳中和的基礎就越扎實,總的歷史代價就越低。
過去5年,我國在碳減排方面取得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讓我們站到了更高的起點上,能更有信心地實現更具有雄心的目標。
中國環境報:2060年碳中和目標和2030年達峰目標是在我國多年碳減排努力基礎上提出的。多年來,我國碳減排取得了哪些成效?為這一目標的實現奠定了什么樣的基礎?
鄒驥:中國在碳減排方面努力是長期的,早在2015年中國政府就向聯合國提交了《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提出了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我國在碳減排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截至2019年底,碳強度比2015年下降18.2%,已提前完成“十三五”約束性目標任務;碳強度較2005年降低約48.1%,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比重達15.3%,均已提前完成我國向國際社會承諾的2020年目標。
從技術層面看,我國多項相關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例如,過去10年間,我國可再生能源生產成本大幅下降,其中,光伏發電成本降低90%,已低于煤炭發電成本。可再生能源產生的綠電已經可以與煤電競爭。工業能效大幅提升。我國數字技術、信息技術異軍突起并得到廣泛應用,加速了能源結構的調整。
另外,我國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比如,我國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大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等,這些都和低碳減排方向一致。經濟政策方面,更加強調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環境政策方面也取得了非常好的協同效應。比如,為改善空氣質量,我國不斷調整四大結構,這同樣具有減碳的功能。可以說,過去5年,我國在碳減排方面取得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讓我們站到了更高的起點上,能更有信心地實現更具有雄心的目標。
未來40年,我國要經歷8個五年計劃,每個五年計劃都不能放松,才能把煤炭總量降下去。
中國環境報:實現2060年碳中和目標和2030年達峰目標難度有多大?主要難點在哪里?
鄒驥:實現目標并不容易,但也并非實現不了,是墊著腳尖能夠到的程度。
當前,我國仍是以煤為主的高碳的能源結構。盡管過去10年煤炭的使用總量有所下降,但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仍達到57%。要改變這一局面,任務仍十分艱巨,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地走。未來40年,我國要經歷8個五年計劃,每個五年計劃都不能放松,才能把煤炭總量降下去。總的步驟應當是先全力去除散煤,極大減少工業過程用煤,不增加新的煤電裝機,并在2030年后逐步有序地減少煤電發電和裝機。
目前,很多關鍵技術還有待突破。例如,清潔能源如何實現有效存儲,電動車如何大幅提高續航里程、縮短充電時間、降低成本、處置廢舊電池等難題都在攻關之中。
同時,發展觀念、體制機制都需要深刻變革。目前,無論是局部污染物還是溫室氣體的減排,都是政府花錢、社會受益的模式。私人投資缺乏回報機制,沒有投資動力,很難長期持續,需要通過創立排放交易市場而建立完善投資回報機制,書寫新的增長故事。
書寫新增長故事的前提是實現發展觀念的轉變。環境收益主要包括全球氣候系統穩定、環境質量改善、生態服務功能恢復和提高等,可視為自然資本。隨著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中國正在進入高收入國家,人民群眾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越來越需要健康、舒適、安全、高質量的生活環境。對自然資本的需求上升,將使國民財富的構成發生重大變化,不再僅僅注重物質資本,也更加注重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和自然資本。實現自然資本的經濟價值是書寫新的增長故事的要義。
新增長故事可以概括為4點:第一,建立有力度的生態環境和氣候變化目標,以此劃定自然資本規模邊界;第二,將目標作為環境資產(例如碳資產)主要分解給企業等市場主體,同時體現責任和權益;第三,作為新的要素市場,創立和發展排放交易市場,使市場主體分配到的環境資產可以上市交易,從而在交易市場中發現環境資產的價格;第四,在排放交易市場價格的指導下,投資者和技術研發者形成穩定持續的預期,做出投資和研發決策,形成源源不斷的低碳投資和低碳技術創新。
市場機制開始發揮作用,才能有持續的源源不斷的投資者投資、技術研發者研發技術,為企業創造就業機會,使政府獲得財政收入,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即新增長故事。如果說過去40年我國主要依靠房地產、鋼鐵、汽車等行業支撐經濟增長,在未來40年,自然資本投資對支撐經濟增長的貢獻將大大上升,經濟增長的內涵將發生巨大的變化。
實現碳減排目標,各個領域都需要深刻變革,甚至可以說是需要革命。
中國環境報:為實現碳減排的目標,能源、交通、工業、建筑、農業等領域如何轉型發展?目前,是否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可供借鑒和推廣?
鄒驥:實現碳減排目標,各個領域都需要深刻變革,甚至可以說是需要革命。
先說能源領域。要實現2030年達到峰值、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煤炭在能源中的占比要降到10%甚至5%以下。目前,青海省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原型——一個實實在在理想狀態的電網。青海具有獨特的自然資源稟賦,風光水資源豐富,清潔能源占到全省能源總量的87%,青海的電網已實現了每年有100天為全清潔能源供電,可再生能源開發潛力達30億千瓦,現在可直接開采的潛力達到10億千瓦。2020年9月,第一條從青海外送清潔能源的特高壓直流輸電通道已經連接到河南,未來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等西部省區將變成外送清潔能源的基地進而改變中國能源供應的版圖。
青海的情況雖然不可復制,但卻給我們很多啟示。很多人認為,40年后還很遙遠,但我們看今天青海的清潔電力系統就等于是在洞察、體驗、研究全國電力系統和整個能源系統的未來,現在的很多電力理論將被顛覆,很多問題要在實踐中解決。比如,通過儲能、水光互補解決可再生能源變頻變幅的不確定性問題。
另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是原來的能源大省如何轉型發展。比如,內蒙古一方面大力發展風電產業,提高綠電占比,不斷夯實能源大省的地位;另一方面,大力建設大數據中心,挖掘新的增長點,這有助于對沖煤炭轉型給經濟社會帶來的沖擊。而山西沒有那么多可再生能源,就要尋找新的經濟增長動能,比如發展旅游業、數字經濟等替代行業。
能源結構的轉換是個長期的過程,需要5年、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其中涉及到大量的職工要從煤炭采掘等高碳的產業鏈中轉移出來。對于傳統產業工人,要提供培訓的機會,幫助他們順利轉崗;對轉崗困難的老職工,要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盡量減少下崗失業帶來的不利影響。
在交通領域,著力點較多。在舊城改造和城市新區建設時,要堅持低碳原則,不斷實現產城融合。完善交通基礎設施的規劃,發展公共交通,尤其是讓接駁更加便利。如今深圳出租車、公交車已全面電動化,其他大城市也要加快電動車推廣步伐。重型卡車運量大、運輸中距離長、排放量多,但電動化難度很大。要不斷推動長途運輸公轉鐵和鐵港聯運。總之,路的規劃、車的設計、交通習慣的改變要齊頭并進。
工業領域也有很多關鍵技術正在研發。比如,如今廢鋼的存量越來越多,用廢鋼煉鋼的短流程鋼取代用鐵礦石煉鋼能節省大量的能源消耗,從而產生節能減排的效果。另外,煉鋼本質上是還原反應。過去,還原劑是煤、焦炭會產生排放,而用氫做還原劑就不會產生排放,在這方面也有很大的減排潛力。低碳甚至零碳水泥的研發也在進行之中。以煤為基的煤化工產業如何變為以氫為基的氫化工也是目前的科研熱點。這些革命性的技術工藝變革值得期待。另外,當5G、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數字經濟和傳統工業深度融合,工業生產能效必將大幅提高。總之,工業領域有巨大的潛力。
建筑領域的變革要與我國的城鎮化進程密切結合。未來中國仍有數億農民要上樓進城。他們住什么樣的樓,直接關乎未來碳減排進程。比如,發展被動式住宅,通過墻體材料、門窗改造,提高房屋保溫性能進而提高建筑能效。此外,山西芮城、深圳等地正在試點零碳建筑、柔性建筑。建筑屋頂、立面加裝光伏板,安裝直流配網,并配備儲能電池,實現建筑自身供電、制冷、供熱。同時,配備電動汽車充電樁,探索千萬電動車同時發揮儲能作用成為現代電力系統的組成部分。未來,建設更多凈零排放的居住小區和工業園區將成為趨勢。
在農業領域,也有很多有趣的嘗試。例如,青海在荒漠地區鋪上光伏電池板。不僅能發電,還可以減少沙漠水分的蒸發、通過沖洗光伏板增加荒地灌溉。荒漠水分增加后,沙漠中就長出草,荒漠化得到緩解。但電池板下長草有失火隱患,人們就把羊放進去吃草,出現了“光伏羊”,一個水、草、光伏、畜牧的綜合生態循環得以建立起來。青島也在探索發展光伏農業。當地農民在太陽能板底下種不喜陽光的蘑菇,大幅提高了農民收入。目前農村還有大量的低收入人群,怎么幫助他們脫貧致富?充分發掘新能源相關產業是一條思路。
地方政府要做好決策,用好審批權限,把握好發展的大方向。
中國環境報:為順利實現目標,地方政府應采取哪些舉措?對此您有哪些建議?
鄒驥:目前各地都在制定“十四五”規劃、經濟復蘇規劃。目前面臨的問題是,錢要投到哪里,優惠政策向哪里傾斜等。
因此,第一個建議是,地方政府要做好決策,用好審批權限,把握好發展的大方向。比如,不予批準新建燃煤電廠;在交通設施規劃建設方面,盡量少修公路,在都市圈多修建軌道交通等公共交通設施;在城市建設規劃中,通過稅收優惠、政策補貼等方式支持柔性建筑等。
二是探索完善基于市場機制的投資機制。總的原則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受益者個人各出部分資金,再通過銀行等融資手段籌集部分資金,創造排放貿易要素市場,通過價稅財金政策和產業政策的調整,為節能減排提供經濟刺激,實現節能減排與經濟發展的融合。
三是提高現代治理能力。比如,運用先進的監測技術、區塊鏈技術等,加強對排放者的監管,從而倒逼企業轉型發展。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