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一步完善綠色金融體系,助推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谷騰環保網訊】綠色金融旨在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以及實現資源的節約高效利用等經濟活動,為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等領域的項目投融資、運營及風險管理等提供金融服務。
黨中央國務院對綠色金融工作高度重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對深化金融體制改革進行了部署,提出 “積極發展綠色金融” 等一系列重要決策,為綠色金融的發展路徑提供了根本遵循與行動指南。
近些年來,綠色金融持續推廣與實踐,不但提升了我國綠色發展效率,也助推了我國產業升級。可見,綠色金融在助推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于如何進一步完善綠色金融體系,筆者有如下思考。
加強綠色金融產品創新
當前我國綠色金融存在產品種類單一問題。綠色金融主要集中在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等少數領域。例如,綠色信貸在銀行的綠色金融業務中占比較大,但產品設計較為傳統,主要是基于企業的項目融資需求,缺乏針對個人消費者和中小企業的特色產品。
創新綠色金融產品的目標是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應依據客戶及目標人群的不同需求,同時結合地區實際情況與政策規定設計,設計多種綠色金融產品。比如,對于農村貧困地區,可推出適合當地農戶的綠色金融產品,如綠色農業貸款、綠色農業保險等。
綠色金融產品的發展不僅能夠幫助客戶改善生產條件,提高產品質量與產量,還可以實現綠色轉型,提升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因此,應根據客戶需求和地區實際情況,積極創新綠色金融產品。
加強綠色金融產品推廣
目前,綠色金融作為一種全新的金融產品,一般大眾對其了解程度較低。例如,筆者在街頭隨機調查發現,大部分被調查者表示從未聽說過綠色金融產品,或對其只有模糊的概念,不知道這些產品與傳統金融產品有何區別。公眾對綠色金融產品缺乏認識反映出金融機構和相關部門在普及綠色金融知識方面的工作還存在不足。
政府和金融機構應當積極開展宣傳活動,通過多種渠道向公眾普及綠色金融知識,提高公眾對綠色金融產品的認知度與接受度。
同時,地方政府應加大財政和稅收支持力度,鼓勵商業銀行和金融機構開展綠色金融業務,提高綠色金融產品的市場占有率與發展潛力。
加強綠色金融體系管理
隨著綠色金融的快速發展,傳統的監管手段已經難以滿足監管的需要。例如,在對綠色金融產品的環境效益評估方面,目前主要依靠人工審核和定性分析,缺乏科學、準確的定量評估方法。
同時,許多金融機構在開展綠色金融業務時,內部管理機制還不夠完善。例如,對綠色金融業務的重視程度不夠,缺乏專門的綠色金融部門或團隊;在信貸審批、風險管理等環節,沒有充分考慮環境因素,導致綠色金融業務的開展不夠規范。如何防范環境風險和資金風險,確保綠色金融的可持續發展,成為綠色金融行業亟待解決的難題。
鑒于此,筆者建議,一方面,加強圍欄管理。有效的圍欄管理和評估機制是防范環境風險和資金風險的重要保障。金融機構在對借款人進行圍欄管理時,需要對借款人的環境和社會責任承諾進行全面的審查和監管,確保其承諾得以落實。對于高風險領域,金融機構應更加謹慎,加強風險評估和監管力度。金融機構需充分認識到圍欄管理和評估機制的重要性,強化自身的風險管理能力,確保資金用于真正的綠色項目,推動可持續發展。
另一方面,加強對綠色項目的跟蹤和評估。為促進綠色金融的可持續發展,金融機構應建立完善的綠色項目評估機制,根據項目的特點和風險,對綠色項目進行全面的評估和分析,以確保項目的可持續性、經濟可行性和社會效益。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諸如資金不足、技術難題等各種問題。金融機構應密切關注項目進展情況,及時提供支持和解決方案,避免項目因此受到影響。
除了前期的評估和問題解決,金融機構還應注重綠色項目的后期管理和監控。在綠色項目實施后,金融機構應定期進行評估和審核,確保項目的長期穩健運營,推動綠色金融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綠色金融業務的不斷發展,人才儲備和人才技能水平可能成為發展的瓶頸。政府和金融機構應加大培訓力度,提升其綠色金融業務的專業水平與服務質量。
加強與先進綠色金融機構的交流
通過借鑒國外的經驗和優點,可提升綠色金融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
在全球范圍內,綠色金融市場正迅速發展,成為各國政府和金融機構關注的焦點。我國也在積極推動綠色金融的發展,但相較于國際上的先進水平,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通過與國外機構的交流,我們能夠學習到國外先進的綠色金融理念和實踐經驗,以及最新的綠色金融產品和技術,例如,國外綠色金融機構在風險管理、產品創新和市場營銷等方面的經驗。了解國際最新的綠色金融產品和技術,并引進應用到金融機構的實際工作中,有助于綠色金融市場更加完善和成熟。
加強與國外綠色金融機構的交流,可為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贏得更廣泛的國際認可,吸引更多的國際投資和合作伙伴,同時也能夠增強我國在環保產業和綠色金融領域的國際競爭力,為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作者系中共江西省委黨校工商管理教研部教授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