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測數據是大氣治理成效的刻度尺
【谷騰環保網訊】入夏以來,受罕見持續高溫和污染物排放雙重影響,全國多地環境空氣質量出現波動。對此,各地采取多項措施強力攻堅,精準實施大氣污染物管控行動,取得一定成效。然而,此時也出現了一些不同的聲音,有網友評論稱某些地方的管控措施是“片面追求監測數據好看”,理由是當前空氣質量已屬良好,無需為短期波動過度關注數據高低。對于此類觀點,筆者并不認同。
監測數據是大氣治理成效的刻度尺,這一點毋庸置疑。回顧十余年前,當時的監測數據令人難忘,很多地方都曾有過PM2.5濃度超過500微克/立方米的時候。經過十余年攻堅,去年我國PM2.5平均濃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以下,人民群眾的藍天獲得感同步顯著增強。“好看”的數據是通過全國上下攻堅克難、真抓實干得來的,是對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的科學反映。追求“好看”的監測數據,不僅不應受到非議,反而應成為全社會共同努力的方向。
客觀而言,社會上之所以出現類似質疑的聲音,也與個別地方在工作中存在的造假等問題有關。比如有的地方作風不實,存在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損害了公信力;有的地方工作不夠深入,面對生態環境執法新形勢、新要求,浮于表面,缺乏創新;有的地方工作定力不足,盲目跟風網絡輿論,糾偏引導不力,未能準確把握人民群眾的期盼。凡此種種,都會對社會公眾造成不良影響,為誤解政府治理舉措埋下隱患,也為不良言論的傳播提供了可乘之機。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距離完成“2025年要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這一目標的時間已不足半年,任務艱巨,更要正本清源。
一方面,要回應爭議,引導全社會正確認識監測數據與環境質量的關系。監測數據“好看”,證明了空氣質量得到改善;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才能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藍天獲得感。切勿偏聽偏信不良誘導,應堅信國家和地方治污的目標、方式、舉措和戰略,均是利國利民、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另一方面,要堅定信心決心,持續向污染宣戰。當前,一些地方傳統產業污染治理仍有不足,累積的污染物仍是不利氣象條件下重污染天氣形成和階段性反彈的主因。而且,我國大氣環境質量雖顯著改善,但仍處于中低水平提升階段,距發達國家和地區標準及世衛組織指導值尚有差距。因此,持續攻堅、精準治理、深度治理勢在必行,必須全力以赴,確保高標準完成“十四五”空氣質量改善目標任務。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