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太陽能利用研究入選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案例
【谷騰環保網訊】近日,2025聯合國可持續發展高層政治論壇(HLPF)在美國紐約召開。論壇在題為《五年時間進行修正:科學與工程助力世界重回正軌》的立場文件中,展示了此前在全球范圍內篩選出的17個案例,主要反映科學技術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實際應用。由廈門大學講席教授呂永龍提交的案例“可再生能源助力生態恢復:中國青海高海拔地區太陽能的多重益處”入選。
塔拉灘光伏園區。海南州綠色產業發展園區管委會供圖
案例針對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展示了科技創新,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系統如何推進生態恢復和包容性治理,進而促進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案例以建設在海拔3000米、荒漠化土地上的海南州塔拉灘光伏園區為研究對象。園區占地4.2萬公頃,每年發電量超過210億千瓦時,整個生命周期所產生的電量足以抵消7000萬噸二氧化碳的排放。
研究發現,太陽能基礎設施可以減少風蝕、降低蒸發量并增加夜間土壤濕度,通過改變當地的微氣候促進了生態恢復。遙感、環境建模和實地試驗指導了植被恢復工作,超過1.49萬公頃的退化土地得以恢復,植被覆蓋率在短短5年內達到了80%。
除了生態影響外,項目還推動了包容性的農村發展。例如,“太陽能+草牧”模式將太陽能能源生產與有組織的牲畜放牧相結合,形成了基礎設施與農業之間的協調關系。每年節省飼料成本約720萬元;提供了1726個永久性工作崗位,其中近1/3由當地居民擔任;周邊社區居民的家庭收入提高了20%至30%;支持成立了18個負責土地管理和經濟利益共享的村合作社。
總之,該案例有助于實現多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包括SDG1(消除貧困)、SDG7(經濟適用的清潔能源)、SDG8(體面工作與經濟增長)、SDG13(氣候行動)以及SDG15(陸地生物)等。
研究團隊認為,將可再生能源、生態修復和地方治理相結合的綜合方法能夠推動脆弱環境的可持續轉型。該項目為全球干旱和高海拔地區提供了一個可復制的模式。其成功表明,多方利益相關方的參與、政策支持及科學協調對于推廣復雜的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至關重要。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