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以節水優先戰略破解水資源瓶頸
【谷騰環保網訊】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中國以全球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20%的人口,人均水資源量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5%。
另一數據更是讓人憂心。全國655個城市中,超400個存在缺水問題,其中110個為嚴重缺水城市。北方地區尤為嚴峻,水資源僅占全國的19%,卻支撐著46%的人口。
這種形勢下,節水顯得尤為重要。當前,我國節水工作成效如何,還存在哪些不足,該如何助力節水更加高效?圍繞上述問題,記者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王浩。
王浩,水文學及水資源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長期從事流域水循環及其生態環境效應方面的基礎研究,水資源規劃與管理方面的應用基礎研究,以及水資源經濟學和復雜系統決策理論方法方面的應用研究。獲全國創新爭先獎、聯合國全球人居環境獎,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多項榮譽稱號。
北方水資源短缺問題愈發突出
記者:我國水資源現狀如何?
王浩: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這個數字看似很大,但實際上我國一直面臨著嚴峻的水資源挑戰。我國水資源存在“人多地少水缺,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情況。
從人均水資源角度看,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在全球排名第106位。在農業方面,我國畝均耕地水資源占有量約1400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與美國、俄羅斯、巴西等國相比,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差距明顯。可以說,在主要經濟體中,中國是面臨缺水問題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由于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我國水資源分布極不均衡。南北方水資源分布的矛盾尤為明顯:南方擁有81%的水資源,而北方僅占19%;然而北方擁有46%的國土面積、44%的人口、40%的耕地和56%的GDP。這種“南豐北缺”的水資源分布格局導致其與人口、耕地、能源資源等要素空間錯配,北方水資源短缺問題愈發突出。
記者:這種形勢下,節水工作是否就顯得尤為重要?
王浩:是的。我國用水需求極為龐大。14億多人口的基本生活用水需求、近千萬平方公里國土的生態系統用水需求、18億畝耕地的農田灌溉用水需求,以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工業和服務業用水需求,共同構成了龐大而剛性的用水需求體系。在這種資源稟賦條件下,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走節水之路。節水不僅僅是一時的權宜之計,更是破解水資源瓶頸的根本出路,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記者:那該如何節水呢?
王浩:解答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實施“節水優先”戰略。我認為應從四個層面落實這一戰略。一是理念優先,要牢固樹立水是稀缺資源的理念。二是策略優先,強化需水管理,制定水安全保障策略和措施時優先考慮節水措施,這就是常說的調水先節水。三是布局優先,“有多少湯泡多少饃”,根據水資源條件和承載能力,優化經濟產業結構和布局,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四是投入優先,將節水作為水利工程建設和水利投資的重點領域。
節水涉及社會生活各方面
記者:在您看來,當前我國節水工作最大瓶頸是什么?是技術不足、意識薄弱還是機制缺陷?
王浩:我想先強調的一點是,節水是一個系統性工程,貫穿于國民經濟各個領域,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工業節水需要工信部門推動技術改造,農業節水需要農業農村部門改進灌溉方式,城市節水則需要住建部門完善供水管網,節水新技術的推廣更需要科技部門的支持。不同行業和部門之間協同配合,才能形成整體合力。同時,節水工作需要意識引導、技術支撐、工程建設、政策保障等多方面的綜合配合,缺一不可,因此不能簡單地把問題歸結為某一特定的瓶頸。
回到現實情況,我國節水工作已經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是現階段仍然存在部分人群節水意識不強、節水技術供給不足、節水設施建設不到位、節水體制機制不健全等問題,這幾個問題是相互交織的,需要系統性地解決。
記者:該如何系統性解決這些問題?
王浩:系統性解決并不是要面面俱到,現階段有幾個重點可以關注。一是加強以提升水效為導向的政策研究,使最少的水發揮最大的效益。二是完善有利于節水的水價形成機制,讓浪費水有壓力,節水有動力。三是健全節水技術標準體系,特別是要加強智能灌溉設備、水處理新工藝、水回用新技術等新興領域的標準化工作。四是強化節水科技創新,重點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如農業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技術、數字節水技術、海水淡化和污水資源化利用技術等。五是加強多方協同,通過整合各行業的資源,形成政府、企業和公眾三方共同參與機制,以實現節水工作的全社會參與和共同推進。
全民節水是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關鍵
記者:當前,再生水回用等技術已比較成熟,為何其實際應用仍不足?
王浩:再生水利用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供需時空不匹配。由于城市規劃初期未能充分考慮再生水的配置利用,現階段再生水利用普遍面臨供需時空不匹配的問題。例如,京津冀地區的污水處理廠多位于城市中心,而工業園區則分布在城市外圍,造成供需空間錯配。
二是基礎設施薄弱。盡管全國4695座城鎮污水處理廠中,有89.5%達到了二級以上標準,但專門的再生水處理設施仍顯不足,難以滿足高標準用水需求。再生水輸配管網建設滯后,很多污水處理廠存在地理位置限制,導致再生水的覆蓋面有限。
三是標準規范不健全。我國雖然在再生水領域頒布了10項國家標準和1項行業標準,但在污水處理、水質標準等方面缺乏有效的銜接,導致再生水利用的全鏈條標準不夠細致,影響了再生水的應用與管理。
記者:普通家庭在節水全局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您認為應如何加強全民節水意識?
王浩:加強全民節水意識,不僅僅是為了實現家庭節水,更是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關鍵所在。
通過研究,我們深刻意識到,節水型社會的建設不能僅停留在行政管理層面或單一的節水技術推廣上。改變公眾的用水意識和態度是推動建成節水型社會的重要動力。這種意識的改變,不僅有助于喚醒個體對自身用水行為的關注,還可以對水資源管理政策的有效落實產生深遠影響。
全民節水教育的核心在于形成全社會人人知水、愛水、節水、護水的共識。這種共識將促進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公眾不僅是用水者,更可能是政策的制定者、技術的研發者,因此,這種廣泛參與將帶來很大成效。例如,在水價調整和政策實施中,擁有節水意識的個體能夠推動國家決策和社會用水行為的轉變。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