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個貝類養殖藍碳計量基準地揭牌
【谷騰環保網訊】全國首個貽貝養殖藍碳計量基準基地——浙江省舟山市嵊泗縣枸杞鄉貽貝養殖藍碳計量基準地近日在浙江海洋大學揭牌。基準地的建立填補了國內貝類養殖藍碳計量參考地的空白,為我國“雙碳”目標實現提供技術支撐和示范樣板。
儀式現場,浙江省生態環境廳、浙江海洋大學、嵊泗縣枸杞鄉政府、嵊泗山海奇觀海洋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簽署了藍碳計量基準地建設合作協議。四方將攜手建立“監測—計量—交易”全鏈條機制,攻關計量方法學,制定企業標準,并重點探索藍碳開發交易實踐,打通碳普惠收益反哺養殖戶的惠民路徑。
同時,舟山市檢察院、舟山市法院、浙江海洋大學簽署了藍碳計量基準地建設配套合作協議,為藍碳交易提供強有力的司法約束與保障,形成“生態損害—藍碳修復—司法保障”法治閉環。
本次選擇嵊泗縣枸杞鄉絕非偶然。這里是全國最大的厚殼貽貝養殖基地,被譽為“貽貝之鄉”。2024年,嵊泗縣貽貝養殖總面積達3.14萬畝,年產量24.73萬噸,其中枸杞鄉就占了2.23萬畝。其成熟的筏式立體養殖模式、完善的智能海域管理和環境監測系統,為藍碳核算提供了理想的數據基礎。然而,我國現有藍碳核算體系尚未完全覆蓋貝類巨大的碳匯潛力。如何準確評估其效率、量化生態影響、有效對接碳市場?難題未解,制約著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基準地的設立正是破解困局、引領未來的關鍵鑰匙。
此前,國際上對于貝類養殖是否屬于藍碳范疇爭議較大。以浙海大黨委書記嚴小軍教授領銜的團隊,以嵊泗貽貝為研究對象,進行了為期600多天的科學研究。團隊采用同位素標記技術,首次清晰追蹤到貽貝攝食后藻源碳的沉積與轉化路徑,對貝類養殖促進沉積物惰性有機碳累積提出了關鍵性證據,并初步測量出,嵊泗貽貝一年可產生惰性有機碳1900余噸。“我們認為,貝類養殖活動的碳匯功能完全可以參照聯合國濱海藍碳的基準。”嚴小軍說。
基于這一發現,今年6月,舟山首單“海洋公益訴訟+嵊泗貽貝藍碳”交易在浙江海洋大學成功進行,嵊泗縣檢察院以5萬元“買下”嵊泗厚殼貽貝養殖惰性有機碳匯量500噸,這也是嵊泗貽貝碳匯資源首次實現市場化變現。
截至目前,司法藍碳的交易已為嵊泗481戶貽貝養殖戶帶去了近20萬元的收益。“把司法和藍碳相結合,是近幾年來比較新興的修復方式,我們可以通過司法,強制破壞者通過購買藍碳的方式承擔生態修復責任,真正讓生態修復落到實處。”檢察機關代表張嬪表示。
此次多方協作在嵊泗縣枸杞鄉設立貽貝養殖藍碳計量基準地,是前期全國首單貝類有機碳匯交易的再延伸,有望探索出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共贏的新路徑,為全國貝類養殖碳匯開發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基準地建設之后,我們希望可以通過多年的反復計量,區域里的貝類藍碳的科學性、計量性,能夠達到可計量、可報告、可交易的國際水準。”嚴小軍說。嵊泗縣枸杞鄉政府漁農辦副主任毛禹晟表示,基準地的建設,有助于枸杞鄉貽貝產業鏈的高質量發展。“可以讓養殖戶認識到,養殖不能只追求‘量’,更要追求‘質’,質量上去之后,相對應的固碳的效益也能夠得到提升,這樣才能實現產業升級、健康發展以及增加經濟效益的多方共贏。”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