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NDC宣布,“1+3+3”如何理解?
【谷騰環保網訊】“這是中國對照《巴黎協定》要求、體現最大努力制定的目標。”2025年9月2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發表視頻致辭,宣布了中國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NDC)目標。
對此,生態環境部黨組成員、副部長李高在2035年國家自主貢獻專家座談會上表示,此次提出的2035年國家自主貢獻目標是“1+3+3”一攬子目標,全面展現了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雄心與力度。新一輪NDC的宣布,標志著我國從碳強度控制向總量控制的重大跨越,開啟更加系統全面的低碳韌性發展新征程。
那么,本次“1+3+3”的一攬子目標該如何理解?
“1”是新提出的量化指標,即到2035年,中國全經濟范圍溫室氣體凈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這是我國首次提出覆蓋全經濟范圍、包括所有溫室氣體的絕對量減排目標。
第一個“3”指的是2030年的幾個指標進一步提高力度,即非化石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30%以上,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爭達到36億千瓦,森林蓄積量達到240億立方米以上。
第二個“3”指的是新提出的3個定性指標,即新能源汽車成為新銷售車輛的主流,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主要高排放行業,氣候適應型社會基本建成。
全經濟范圍、全溫室氣體、絕對量減排,氣候治理的邊界擴展
“這是中國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一次重要轉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原副院長王毅表示,中國新一輪NDC目標延續務實路徑。回顧上一輪承諾,中國已提前六年實現“到2030年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的目標。
與前兩輪NDC相比,中國新一輪NDC目標實現了更大跨越。前兩輪NDC均以二氧化碳為核心管控對象,而新一輪NDC首次明確將甲烷、氧化亞氮、含氟氣體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以下簡稱非二)納入總量控制范圍,填補了長期以來“重CO2、輕非二”的治理空白。
“在溫控目標下,非二對減排成效的不確定性影響極大。”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巢清塵表示。
以含氟氣體為例,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國家生態環境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胡建信指出,這類廣泛應用于半導體、電力輸送、鋰電池等領域的氣體,由于多存在于產品設備中,具有延遲排放問題。“未來潛在排放一年的新增量,其實是當下一年排放的4至5倍。”
目前,半導體行業的三氟化氮、電力行業的六氟化硫已成為減排重點關注領域,相關替代技術的研發正加速推進,兼顧新質生產力發展與減排需求成為落實新一輪NDC的重要考量。
此外,前兩輪NDC以碳排放強度下降為核心,未對溫室氣體排放絕對量設限;新一輪NDC則明確“凈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首次提出絕對量減排目標。
經測算,這一目標對應的絕對減排量預計將超過1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超過美國(6.3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歐盟(3.6億噸二氧化碳當量)達峰后五年下降絕對量之和,遠超發達經濟體歷史同期水平。
這一轉變的難度不言而喻。專家指出,中國碳達峰后平臺期較短,需在5年內實現排放量從峰值下降7%—10%,而發達國家達峰后普遍經歷10年至15年平臺期。
30%和36億千瓦,從化石能源主導向非化石能源占主體轉型
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戰略。新一輪NDC中,“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30%以上”“風電光伏裝機力爭36億千瓦”兩大指標,體現了我國從化石能源主導向非化石能源占主體轉型的決心。
數據顯示,2024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19.8%,2025年6月風電光伏裝機容量達16.7億千瓦。
對于36億千瓦的新目標,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所長呂文斌表示,這意味著未來十年每年將新增2億千瓦左右的風電光伏裝機。對照歷史成績,我們有信心實現這一目標。
然而,裝機容量只是第一步。蘭州大學校長楊勇平指出,“風電光伏裝機目標相對容易實現,但要將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提升至30%,關鍵在于提升利用效率與電力系統的調節能力”。
當前中國已經構建了全球最大、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體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為全球提供了80%以上的光伏組件和70%的風電裝備,推動風電和光伏發電項目平均度電成本近10年來分別累計下降超過60%和80%。
但要實現30%的目標,仍需突破兩大核心瓶頸:一是非化石能源的“量效協同”,二是電力系統的“安全消納”。
華北電力大學教授王志軒提出,要“高質量完成風電和太陽能光伏接入電力系統,同時加強骨干網架建設,促進新能源就地消納”。這意味著,實現能源轉型更需構建“源網荷儲”一體化的新型電力系統。
首次納入氣候適應目標,體現“減緩與適應”并重
新一輪NDC的另一大突破是首次提出“氣候適應型社會基本建成”,體現了我國一貫堅持的“減緩和適應并重”的理念。
本輪NDC將適應能力建設提升到新高度,也與《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的要求形成呼應。
氣候適應型社會的核心,是提升農業、城市、基礎設施應對極端氣候事件的能力。巢清塵提到,“華北地區近5年暴雨強度較過去30年增加50%,北方基礎設施抗災能力薄弱,需加快適應型改造”。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院許吟隆進一步強調,氣候適應型社會基本建成的一個衡量標準是面對極端天氣時經濟社會不受顯著影響。現階段要實現這一目標,需保持戰略定力,堅定不移加強適應工作,提升科技支撐水平。
新一輪NDC覆蓋全經濟范圍,包含了能源、工業、建筑、交通、農林業等所有部門,貫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各經濟環節。
正如巢清塵所言,全經濟范圍的減排目標反映了我國發展動能的根本轉化,和美麗中國建設、高質量發展一脈相承。
“‘新能源汽車成為新銷售車輛主流’的目標,恰恰說明新能源汽車在減污降碳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零碳交通研究中心主任王賀武提供的數據顯示,2025年8月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3000萬輛,占汽車總量10%,年減排二氧化碳約5000萬噸。
在市場化減排機制方面,中國當前已經建成全球覆蓋排放量最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在現有電力、水泥、鋼鐵、電解鋁行業基礎上,還將納入石化、化工、造紙、民航等行業,預計2035年將覆蓋全國約8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北京綠色交易所數據顯示,截至9月24日,已有12個自愿減排項目完成登記,累計登記減排量達到1271萬噸。這說明,市場化減排機制正逐步發力,將為我國NDC目標實現提供有力的支撐。
新一輪NDC的突破,不僅是中國自身綠色低碳轉型的需要,更為全球氣候治理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正如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張海濱所言:“中國發布新的NDC目標,彰顯了對全球氣候治理的引領作用,在關鍵時刻為國際社會注入信心。”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