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工看法:環保企業要想長治久安還要靠技術
通過創新與融合,建立水處理工程公司的技術體系,增強技術綜合實力,對整個公司技術的市場應用與研發方向將有很大影響。那么對于“水處理工程公司技術體系的建立與發展”各位總工有什么高見呢?
韓小清:中國的環保技術水平與外國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我們雖然做了很多項目,但是我們缺乏結論,也很難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技術體系。
原因有很多,首先很多環保從業人員沒有真才實學,只有一些書本知識,很難與實踐結合。
其次,很多人心浮氣躁,很難專注于技術本身。據我了解,德國可以將一個SBR工藝研究幾十年,設計各種參數,進行各種變體研究,那些總工可能一輩子都奉獻在這一件事上,這是我們的很多同行做不到的。
還有,這與國家體制和企業環境有很大關系,行業內不正當競爭頻現。
因此,企業要建立一個完善的技術體系是非常難的事情,與國家體制、行業大環境以及企業環境有很大的關系,這是一個需要長期努力的事情。
單明軍:關于中國的技術,我們確實發展了很多。但是有時候太過于強調民族技術,這是一種弊端。關于水處理的技術,我認為首先我們應該是踏踏實實去做,不能急功近利,這是一個長期的事業。我進入萬邦達之后,我們著手建立自己的技術科研體系機構,這也是我們萬邦達公司目前對于技術方面的態度和氛圍。
其次我們需要走出去。這樣可以開拓我們的思路,國外很多單體設備和技術都做的非常好。我自己在做技術的時候也會從很多國外的文獻資料中得到啟發。虛心去學習,去汲取,然后踏踏實實去做,這個我認為更重要。
體系建設,還有科研氛圍的建設,這也不是任何一個總工能夠決定的,但我呼吁做我們能做的,努力使技術水平提升。
韓買良:我認為實踐是檢驗一項工藝技術成敗的標準。企業可能有自己獨特的處理工藝,實踐應當成為檢驗最終技術工藝的一個標準。不能為了先進入市場,不經實踐驗證而夸大自己的工藝,這樣很難有進步,環保也很難做好。
部分專家提出,我國水處理水平已經趕上或超過國際一般水平,但目前社會上仍普遍存在著對水處理達標率的質疑,那究其原因,是水處理技不如人,還是另有原因?
韓小清:環保要想做好,技術很重要,這也是廢水能夠達標排放的前提。執法不嚴,達標率就上不去。現在國家的政策法律都在強調“鐵拳治污”,這是一個好的開端。還有一點就是避免盲目“追風”。一個污水處理廠的建設要綜合地理環境、污染情況和政府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現在的很多項目與金錢掛鉤,或者是盲目“追風”政策,不考慮實際情況,這也可能導致排放不達標。
單明軍:達標排放是前端與后端的結合。技術達到要求不代表就能達標排放。有些項目完工后就托管運營,沒有實時監測,沒有跟蹤維護,這樣也會造成達標率低。
總之一句話,環保企業要想長治久安還要靠技術。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