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散煤綜合治理研究報告2025》正式發布
【谷騰環保網訊】由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主辦的第十屆散煤綜合治理大會日前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召開。會上正式發布《中國散煤綜合治理研究報告2025》(以下簡稱《報告》),來自科研院所、企業及非政府組織(NGO)的參會嘉賓圍繞散煤治理成效與實踐經驗、西北地區農村能源轉型與散煤治理進展等議題進行了深入討論。
散煤是我國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自2013年首個“大氣十條”發布以來,我國散煤治理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杜祥琬在視頻致辭中表示,十余年來,在生態環境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能源局等部門的統籌推動下,通過“煤改電”“煤改氣”等清潔取暖工程,以及建筑節能改造、可再生能源替代和工業散煤治理等多種措施,我國散煤治理取得了歷史性突破。
2017年以來,我國累計削減散煤超過4億噸,較2017年高峰期的7億多噸實現大幅下降。據課題組不完全統計,截至2024年年底,北方地區農村冬季采暖民用散煤用量已降至0.55億—0.75億噸,工業小鍋爐散煤用量約為0.28億噸,小窯爐(建材行業)散煤用量約為0.37億噸。目前,北方冬季清潔取暖已實施五批試點項目,覆蓋88個地市,清潔取暖率由2020年底的65%提升至約83%。在此期間,我國空氣污染治理成果突出,全國PM2.5平均濃度歷史性地降至30微克/立方米以下,京津冀等重點區域PM2.5濃度較2015年下降逾40%,藍天保衛戰取得階段性重大進展。
《報告》首次聚焦西北五省區,系統梳理其散煤治理進展、難點與潛力,并提出面向“十五五”的系統性路徑建議。在工業小鍋爐和小窯爐治理方面,西北地區地域廣闊,工業設施普遍呈現容量小、數量多、分布分散的特點,實施區域與容量差異化的淘汰策略、提升末端治理水平、加快清潔能源替代尤為關鍵。
在民用散煤治理方面,西北多數農村地處高寒高海拔地區,采暖周期長,對技術路線的適用性與穩定性要求更高,且傳統取暖方式與居民生活習慣緊密關聯,因此在非重點區域,清潔取暖的推進過程更為復雜,迫切需要適應性強、經濟可及的新型采暖技術。
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副院長楊雷表示,“十五五”期間散煤治理的動因,一方面是藍天保衛戰持續深入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在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能源體系建設過程中,新能源發展帶來散煤快速替代的新機遇。對于風光資源豐富的西北地區而言,積極推進農村能源體系轉型,也將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關鍵支撐。
《報告》建議,應將農村清潔用能與散煤治理納入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整體框架,在提升清潔取暖經濟可負擔性的同時,推進質量與規模并重的改造升級;應積極發展分布式光伏、分布式風電、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步構建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新型能源—產業生態,擴大“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試點,推動農村能源系統性變革。
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楊富強表示,當前,散煤治理已進入“深水區”,結構性與區域性挑戰日益凸顯。治理工作急需從單一的技術替代轉向系統性社會變革。應進一步加強政策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應用場景創新,通過創新破解發展難題。更重要的是,要將清潔取暖與能源轉型、環境保護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統籌謀劃,使其成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